本文目录导读:
静脉给药技术是临床治疗中不可或缺的一种给药方式,它能够快速将药物输送到患者的体内,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静脉给药过程中也可能出现一系列并发症,如药物外渗、静脉炎、空气栓塞等,这不仅影响了患者的治疗效果,还可能引发严重的医疗事故,掌握静脉给药技术操作规范及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流程至关重要,以下将从操作规范、并发症预防措施及处理流程三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静脉给药技术操作规范
1、准备工作
(1)核对医嘱:认真核对患者的姓名、床号、药名、剂量、给药途径等信息,确保无误。
(2)选择合适的静脉: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血管条件等因素,选择合适的静脉进行穿刺。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3)准备穿刺用品:备齐无菌注射器、针头、无菌棉球、胶布、止血带等。
2、穿刺操作
(1)患者取舒适体位,充分暴露穿刺部位。
(2)消毒:用碘伏或酒精对穿刺部位进行消毒,范围大于5cm×5cm。
(3)铺巾:将无菌巾铺在穿刺部位上方,保持无菌。
(4)穿刺:左手绷紧皮肤,右手持针,以15°~30°角进针,见回血后,固定针头,缓慢推注药物。
(5)拔针:注射完毕后,迅速拔针,压迫穿刺点,防止出血。
3、注射完毕
(1)整理用物:将注射器、针头等用物放入锐器盒,进行集中处理。
(2)记录:准确记录给药时间、药物名称、剂量、途径等。
并发症预防措施
1、药物外渗
(1)合理选择药物: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药物特点,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静脉给药。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2)控制注射速度:避免注射速度过快,造成药物外渗。
(3)注射部位选择:避免选择血管较细、皮肤较薄的部位进行注射。
2、静脉炎
(1)选择合适的静脉:避免反复在同一静脉进行穿刺。
(2)注射完毕后,拔针时动作要轻柔,避免损伤血管。
(3)合理配置药物:避免将多种药物混合注射,减少对血管的刺激。
3、空气栓塞
(1)注射完毕后,拔针前应回抽注射器,确保针头未进入血管。
(2)注射过程中,避免空气进入针头,如注射器有漏气现象,应立即更换。
并发症处理流程
1、药物外渗
(1)立即停止注射,抬高患肢,减轻肿胀。
(2)局部冷敷:用冰袋或冰水浸泡患肢,减轻炎症反应。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3)局部涂抹药物:如喜疗妥、百多邦等,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2、静脉炎
(1)局部热敷:用热毛巾或热水袋敷于患处,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2)抬高患肢:减轻患肢负担,减轻炎症反应。
(3)合理用药:根据病情,给予抗炎、抗过敏等治疗。
3、空气栓塞
(1)立即停止注射,通知医生进行抢救。
(2)给予高流量吸氧,改善患者缺氧状况。
(3)遵医嘱给予抗凝、抗血小板聚集等治疗。
静脉给药技术操作规范、并发症预防及处理流程对保障患者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医护人员应熟练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确保患者得到安全、有效的治疗。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