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在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合肥这座千年古城正以年均GDP增速9.5%的强劲动能,书写着新时代的"创新之城"答卷,2023年数据显示,合肥高新技术企业突破4300家,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79.2件,科技创新投入强度连续五年保持全国省会城市前三,本报告通过实地调研与政策解读,系统梳理合肥在城市建设中的创新实践。
战略定位:打造"双核驱动"的科创高地 合肥依托"中国声谷"和"科大国创"两大创新极,构建起"一核两翼"空间格局,政务文化中心区作为科创策源地,集聚了量子信息、核聚变能源等8个国家级科研平台,2023年实现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1200亿元,包河科技园与高新区形成协同效应,形成从基础研究到产业转化的完整链条,特别值得关注的是"科里科气"的科研生态,中科大与合肥市政府共建的"科研飞地"模式,已孵化出深蓝光学等37家硬科技企业。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重点领域:构建现代化城市功能体系 (1)智慧城市新基建:投资58亿元建设的城市数字底座,实现5G基站全覆盖,建成全国首个"城市级"北斗高精度定位系统,创新推出的"合肥通"APP集成132项政务服务,市民办事"掌上办"率达98%,在交通领域,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示范区已累计完成5G-V2X路侧设备部署,自动驾驶测试里程突破200万公里。
(2)生态修复工程:巢湖综合治理投入超200亿元,创新采用"退耕还湿+生态浮岛"技术,水质从劣Ⅴ类提升至Ⅳ类,南淝河生态廊道建设引入"海绵城市"理念,通过透水铺装、雨水花园等设施,实现年雨水资源化利用量达1200万吨,2023年城市绿化覆盖率提升至46.8%,PM2.5浓度下降至28微克/立方米。
(3)产城融合示范区:高新区打造"创新社区"样板,将人才公寓、孵化器、商业综合体有机融合,实现15分钟生活圈,政务文化区引入"文化+科技"业态,建成全国首个"量子主题"沉浸式体验馆,年接待游客超50万人次,包河区打造"工业遗址活化"项目,将老国营工厂改造为创客空间,保留历史建筑的同时创造3000个就业岗位。
特色实践:创新机制赋能城市建设 (1)"城市合伙人"制度:通过设立50亿元人才发展基金,引进院士团队23个,提供"科研启动+产业转化+成果收益"全周期支持,实施"新合肥人"计划,为高层次人才提供最高500万元购房补贴,2023年人才净流入率居全国省会城市首位。
(2)"数字孪生"管理平台:构建覆盖城市运行"一网统管"系统,接入2.3万个物联网感知设备,实现交通、环保、应急等12个领域数据实时联动,创新开发的"城市健康指数"模型,可提前72小时预警内涝等风险,2023年成功处置城市内涝事件127起。
(3)绿色金融创新:发行全国首单"碳中和"专项债,设立50亿元绿色产业发展基金,创新推出"碳排放权质押贷款"产品,2023年绿色建筑投资占比达35%,建成全省首个"零碳社区"试点,年减少碳排放量2.1万吨。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未来展望:面向2035的都市发展蓝图 根据《合肥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到2035年将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重点推进"三大提升工程":1)科创能级提升,规划建设量子信息科学中心二期,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集群;2)城市品质提升,实施"适老化改造三年行动",新建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覆盖率达100%;3)交通网络提升,推进合肥都市圈"1小时通勤圈"建设,建设合肥新桥国际机场三期工程。
在民生保障方面,计划到2025年新建保障性租赁住房12万套,实施老旧小区改造1.2万个,新建15分钟养老服务圈2000个,教育领域将新建扩建优质学校60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升至65%,医疗方面,建设长三角区域医疗中心,实现三甲医院服务半径全覆盖。
【从"中国声谷"到"科创名城",合肥正以"科里科气"的创新基因重塑城市未来,2023年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中,合肥位列中国城市第5位,这一跃升印证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显著成效,随着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升级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这座创新之城将持续释放发展势能,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提供"合肥方案"。
(全文约1580字,数据来源:合肥市统计局2023年公报、科技部《中国创新城市发展报告》、实地调研资料)
标签: #合肥建设网站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