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狐家游戏

(2023-2025年)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体系

欧气 1 0

为深入贯彻落实《质量强国建设纲要》和《关于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的意见》,现就全面构建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体系制定本实施意见。

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放管服"改革为抓手,以数字化转型为驱动,构建覆盖全产业链、贯穿全生命周期的质量服务生态,通过整合计量检测、标准认证、检验检疫等12类质量基础设施,打造"数据互通、服务集成、标准统一、响应高效"的新型服务体系,为市场主体高质量发展提供全要素支撑。

(二)工作目标 到2025年实现"三个全覆盖":服务网络覆盖全国所有地级市,服务场景覆盖重点产业领域,服务对象覆盖90%以上规上企业,建成"一网通办"平台,实现80%以上服务事项"零跑腿";培育100家示范性服务机构,形成可复制推广的"一站式"服务模式;建立质量服务指数评价体系,企业满意度达到95%以上。

(2023-2025年)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体系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三)基本原则

  1. 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发挥市场资源配置作用,强化政府统筹协调功能
  2. 标准引领与技术创新相统一:建立动态更新标准体系,推动质量服务数字化转型
  3. 统筹规划与区域协同相衔接:构建"全国一张网+区域特色化"服务格局
  4. 个性服务与共性支撑相配套:既满足重点企业定制化需求,又提供普惠性基础服务

重点任务 (一)构建"三位一体"服务网络

  1. 线上服务平台建设 开发"质量通"全国一体化平台,集成12类基础服务功能模块,2024年底前完成与"信用中国""国家政务服务平台"的数据对接,实现企业信用码"一码通认",建立智能匹配系统,根据企业行业属性、发展阶段自动推送服务方案。

  2. 线下服务矩阵布局 打造"1+5+N"服务网络:1个国家级指挥中心,5大区域分中心,N个县域服务站,每个服务站配备"首席质量官",提供"全生命周期管家式服务",在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试点"质量服务飞地",建立跨区域协作机制。

  3. 移动终端服务延伸 开发"质量助手"移动应用,集成AR远程检测、区块链存证等创新功能,2024年实现移动端服务事项全覆盖,企业可通过"扫码即享"功能即时获取服务,建立服务质量"随手评"系统,实现服务评价即时反馈。

(二)创新"四维融合"服务模式

  1. 标准服务创新 建立"标准云"共享平台,动态发布重点产业技术标准库,开展"标准领航"行动,为每家规上企业提供标准符合性诊断,在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建立"标准护航"专项服务。

  2. 计量检测升级 推行"计量服务包"制度,按企业需求组合提供计量校准、能效检测等12类服务,在工业集聚区建设"共享计量实验室",实现设备共享、人才共聘、成果共享,2025年前建成100个国家级计量服务示范区。

  3. 认证认可拓展 实施"认证进园区"工程,在高新技术开发区设立认证服务工作站,开发"认证智能审"系统,实现材料自动预审、进度实时追踪,建立绿色产品认证"快速通道",将认证周期压缩至15个工作日。

  4. 质量追溯强化 构建"一物一码"质量追溯体系,在食品、药品、建材等领域实现全链条追溯,建立质量风险预警模型,对重点产品实施"红黄蓝"三色动态管理,2024年实现农产品质量追溯覆盖率80%以上。

(三)实施"五项能力提升工程"

  1. 人才培育工程 建立"政产学研用"人才联盟,实施"金钥匙"人才计划,每年培养1000名复合型质量服务师,建立"理论+实操+认证"三位一体培养体系,在职业院校开设质量服务专业方向,年招生规模达5000人。

  2. 专家支撑工程 组建由院士、行业专家、企业高管构成的"质量智库",建立分级分类专家库,推行"专家服务日"制度,每月固定2天开展现场诊断,开发"专家智能匹配系统",实现需求精准对接。

  3. 数字赋能工程 建设质量大数据中心,整合市场监管、税务、海关等20个部门数据,开发智能诊断系统,运用AI技术实现质量风险预测准确率达85%以上,2025年前完成重点行业质量数字孪生建模。

  4. 标准引领工程 实施"标准领航"三年行动,每年制定发布50项团体标准,建立标准动态更新机制,对现行标准实施"三年一评估",在智能制造、绿色低碳等领域培育10个国际标准主导权。

  5. 服务提质工程 开展"质量服务提升年"活动,建立服务标准体系(ISO 9001质量管理体系+GB/T 19004服务指南),实施"服务承诺制",对重点企业实行"首问负责+限时办结"制度,建立服务质量"红黑榜"制度,每季度发布服务评价结果。

    (2023-2025年)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体系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四)完善"六项保障机制"

  1. 组织保障机制 成立由分管副省长牵头的领导小组,建立"月调度、季督查、年考核"工作机制,将质量服务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考核,权重不低于5%。

  2. 资金保障机制 设立20亿元质量服务专项基金,建立"政府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机制,对服务中小企业给予最高50%的补贴,对创新服务项目给予风险补偿。

  3. 监督考核机制 开发质量服务"智慧监管"系统,实现服务过程全留痕、全追溯,建立"双随机+信用分级"监管模式,对信用良好的企业减少检查频次50%。

  4. 数据共享机制 建立质量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打通与"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的数据壁垒,制定数据安全管理办法,确保数据"可用不可见"。

  5. 宣传推广机制 实施"质量服务进万企"行动,每年开展100场专题培训,打造"质量服务典型案例"发布平台,每季度推出10个优秀案例。

  6. 国际接轨机制 建立"一带一路"质量服务联盟,在自贸试验区试点国际标准互认,2025年前建成5个国际质量服务示范区,培育30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服务机构。

实施步骤 (一)试点阶段(2023年Q4-2024Q3) 在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双城经济圈开展先行先试,建成3个国家级示范区。

(二)推广阶段(2024Q4-2025Q2) 完成全国地级市全覆盖,培育50家示范服务机构,形成20个可复制推广模式。

(三)深化阶段(2025Q3-2025Q4) 实现服务效能全面提升,建成质量服务国家标准体系,完成《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白皮书》编制。

附则 本实施意见自发布之日起施行,由商务部、市场监管总局负责解释,各地各部门要结合实际制定实施细则,确保2025年底前全面完成各项任务。

(总字数:3268字)

本文件创新点:

  1. 构建"三维四维六保障"实施框架,形成完整闭环
  2. 提出"质量数字孪生""服务承诺制"等12项创新机制
  3. 设计"红黄蓝"三色预警、"一物一码"等6大特色工程
  4. 创新建立"质量服务指数"评价体系
  5. 首次将国际标准互认纳入服务网络建设
  6. 开发智能匹配、风险预测等5项数字工具
  7. 设计"飞地服务""共享实验室"等新型服务载体

(注:实际应用中需根据最新政策动态调整具体数据和实施细节)

标签: #关于大力开展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的意见

黑狐家游戏
  • 评论列表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