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智慧城市建设:问题剖析与发展展望》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一、北京智慧城市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数据整合与共享难题
1、数据孤岛现象严重
在北京智慧城市建设进程中,各个部门和行业都积累了大量的数据,但这些数据大多分散在不同的系统和机构中,交通部门的数据与环保部门的数据未能有效整合,导致在进行城市综合规划和决策时,难以获取全面准确的信息,医疗系统内部,不同医院之间的患者数据共享也存在诸多障碍,不利于实现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远程医疗服务的全面推广。
2、数据标准不统一
不同来源的数据在格式、编码、语义等方面存在差异,以地理信息数据为例,规划部门和测绘部门可能采用不同的坐标系和数据结构,这使得数据在整合和交互过程中困难重重,企业数据与政府部门数据之间的对接也因为标准不一致而无法顺畅进行,影响了智慧城市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协同创新。
(二)技术创新与应用能力的挑战
1、新兴技术落地缓慢
尽管北京在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新兴技术领域有着丰富的科研资源和人才储备,但将这些技术转化为实际的智慧城市应用却面临着诸多挑战,物联网技术在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中的应用规模还比较有限,一些老旧小区的基础设施改造难以融入物联网设备,导致无法实现智能化的设备监测和管理。
2、技术安全风险
随着智慧城市建设对信息技术的高度依赖,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风险日益凸显,城市的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如能源供应系统、交通指挥系统等一旦遭受网络攻击,可能会引发严重的城市运行危机,数据泄露风险也威胁着市民的隐私和企业的商业机密,在数据共享和开放过程中,如何确保数据安全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公众参与和数字鸿沟问题
1、公众参与度低
智慧城市建设往往是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的模式,普通市民在建设过程中的参与机会较少,许多智慧城市项目在规划和设计阶段没有充分征求市民的意见,导致项目实施后与市民的实际需求存在偏差,一些智能社区的建设,没有考虑到老年人等特殊群体的使用习惯,造成部分设施使用率低下。
2、数字鸿沟依然存在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虽然北京的数字化普及程度较高,但不同群体之间仍然存在数字鸿沟,低收入人群、老年人和残障人士在获取和使用智慧城市服务方面面临困难,一些线上政务服务平台对于不熟悉数字设备的老年人来说操作复杂,他们难以享受到便捷的政务服务;在教育领域,部分贫困家庭的孩子可能因为缺乏数字设备和网络条件,无法充分参与在线教育等智慧教育项目。
(四)规划与协同机制的不完善
1、缺乏统筹规划
北京智慧城市建设涉及众多部门和领域,目前缺乏一个全面、统一的顶层规划,各个区域和部门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各自为政,容易造成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不同城区可能都在建设自己的智慧交通系统,而没有从全市的角度进行统一规划,导致系统之间兼容性差,无法实现全市交通的高效协同管理。
2、跨部门协同困难
部门之间的职能分割和利益博弈使得跨部门协同在智慧城市建设中难以有效开展,在城市应急管理方面,需要公安、消防、医疗等多个部门协同合作,但由于各部门的信息系统独立,应急响应机制缺乏有效的衔接,在应对突发事件时难以迅速形成合力。
二、解决北京智慧城市建设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数据治理
1、建立数据共享平台
由政府牵头,整合各部门的数据资源,建立统一的数据共享平台,通过制定相关的数据共享政策和法规,明确数据共享的范围、方式和安全保障措施,打破数据孤岛,可以建立以市民身份为核心的城市综合数据仓库,涵盖医疗、社保、交通等多方面的数据,方便市民在不同场景下的使用,同时也为城市管理决策提供全面的数据支持。
2、统一数据标准
制定全市统一的数据标准体系,涵盖数据的格式、编码、语义等方面,在政府部门和企业中推广使用统一的数据标准,对现有的数据进行标准化改造,对于新产生的数据,要求按照统一标准进行采集和存储,可以设立专门的数据标准化管理机构,负责监督和指导数据标准的实施。
(二)推动技术创新与安全保障
1、加速新兴技术应用转化
加大对新兴技术在智慧城市应用领域的研发投入,建立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针对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实际需求开展技术研发和应用示范,设立专门的物联网技术应用推广基金,支持物联网设备在老旧小区改造中的应用,推动城市基础设施的智能化升级。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2、强化技术安全体系建设
构建全方位的智慧城市技术安全体系,包括网络安全防护、数据加密、安全审计等方面,加强对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保护,制定完善的应急预案,提高应对网络攻击和数据泄露事件的能力,定期开展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培训,提高相关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技术水平。
(三)提升公众参与和弥合数字鸿沟
1、拓宽公众参与渠道
在智慧城市建设的各个阶段,通过多种方式广泛征求市民的意见和建议,建立智慧城市建设公众参与平台,市民可以在平台上对项目规划、设计和实施提出自己的看法;开展民意调查、公众听证会等活动,使市民能够充分参与到智慧城市建设中来,将公众满意度纳入智慧城市建设项目的考核指标体系。
2、缩小数字鸿沟
针对不同群体的数字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数字技能培训,对于老年人和残障人士,可以开展上门培训服务,教授他们基本的数字设备使用方法;在社区和公共场所设置更多的数字服务引导员,帮助有困难的人群使用智慧城市服务,政府可以通过补贴等方式,为低收入家庭提供数字设备和网络接入服务,确保每个市民都能享受到智慧城市带来的便利。
(四)完善规划与协同机制
1、制定统一的顶层规划
从全市的高度出发,制定一个全面、系统的智慧城市建设顶层规划,明确智慧城市建设的总体目标、发展路径、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将智慧城市建设纳入城市发展的长期战略规划中,确保各个区域和部门的建设工作都围绕着全市的统一目标进行。
2、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
成立专门的智慧城市建设跨部门协调机构,负责统筹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工作,建立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沟通协调机制,打破部门壁垒,在项目建设过程中,采用联合办公、项目共建等方式,提高跨部门协同的效率,在城市重大项目建设中,由跨部门协调机构统一指挥,各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协同推进项目建设。
北京智慧城市建设虽然面临诸多问题,但通过有效的对策措施,有望克服这些困难,实现城市的智慧化转型,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和居民的生活品质。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