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总体概况 2023年,我局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十四五"教育现代化建设规划,以"硬件提档、服务升级、机制创新"为工作主线,系统推进教育基础设施迭代升级与公共服务能力现代化转型,全年累计投入专项资金2.3亿元,完成136所中小学硬件改造,新建智慧教室486间,优化课后服务供给模式,实现城乡学校数字化资源覆盖率达98.7%,家长满意度提升至92.4%,通过构建"基础建设+智慧赋能+服务创新"三位一体工作体系,有效破解了教育资源分布不均、服务供给不精准等历史性难题。
重点任务实施成效 (一)基础设施系统性优化工程
-
硬件设施迭代升级 实施"校园焕新三年行动",重点推进三类改造:一是教学空间重构工程,完成老旧教学楼改造项目42个,新增实验室62个、创客空间89处;二是运动场地提质工程,新建标准化运动场28个,改造塑胶跑道15.6万㎡;三是安全防护强化工程,完成校园安防系统智能化改造,安装人脸识别终端1320套,建立全天候监控预警平台。
-
数字基建超前布局 构建"5G+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成区域教育云平台2.0版本,实现与省级教育资源平台无缝对接,在28所试点学校部署全息投影教学系统,开发虚拟仿真实验室12个,建立教育大数据中心,累计采集教学行为数据1.2亿条,形成个性化学习画像系统。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二)公共服务能力现代化转型
-
服务供给精准化改革 创新"需求侧+供给侧"双轮驱动模式:建立家长需求大数据分析模型,精准识别12类服务需求;构建"基础服务+特色服务+增值服务"三级供给体系,开发课后服务2.0课程包,涵盖STEM教育、非遗传承等特色项目237项,服务时长延长至每周30课时。
-
服务模式创新实践 推行"服务前移"机制,在12个乡镇设立教育服务驿站,集成政策咨询、设备维修等8类服务功能,试点"家校共育云平台",实现作业批改、营养配餐等12项服务线上办理,累计处理家长诉求1.8万件,办结率达99.3%。
(三)智慧教育生态构建
-
数字资源普惠工程 建成覆盖城乡的"教育资源π"共享平台,集成优质课程资源3.2万门,累计开展"双师课堂"1.6万节,惠及学生8.7万人次,开发方言版教育资源包,解决少数民族地区语言障碍问题。
-
智能管理平台建设 部署教育质量监测系统,建立包含6大维度32项指标的评估体系,实现学校办学质量动态监测,开发校园能耗智能管理系统,在38所学校试点应用,年度节能率达18.7%。
创新实践与突破 (一)建立"三色预警"机制 针对不同区域教育需求,实施分级分类管理:红色预警区域(薄弱学校)实行"一校一策"帮扶方案,橙色预警区域(城乡结合部)开展服务标准化建设,绿色预警区域(优质学校)推进辐射带动计划,全年完成跨区域结对帮扶项目67个。
(二)首创"教育服务力指数" 构建包含设施完备度、服务响应度、质量满意度等6个一级指标、18个二级指标的评估体系,每季度发布区域教育服务力排行榜,倒逼服务效能提升,试点学校服务力指数平均提升27.6%。
(三)打造"银龄教育"特色品牌 针对老年群体开展"智慧助老"专项行动,在42所中小学开设老年大学分校,开发适老化教育课程56门,建立"青年志愿者+专业教师"帮扶机制,累计培训老年学员1.2万人次。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存在问题与改进方向 (一)现存挑战
- 基础设施维护资金缺口较大,部分项目存在"建新忘旧"现象
- 数字化转型中存在"重建设轻应用"问题,部分教师信息化素养待提升
- 农村地区特色课程开发存在资源瓶颈
(二)改进措施
- 设立教育设施维护专项基金,建立"建管养"一体化责任机制
- 实施"数字素养提升三年计划",开发教师专属培训课程包
- 组建县域课程研发中心,建立城乡课程资源共享机制
2024年工作展望 (一)重点推进"教育新基建2.0"工程
- 建设5G教育专网,实现全域教育无线网络全覆盖
- 部署人工智能辅助决策系统,构建教育治理新范式
- 启动"未来学校"示范校建设,打造沉浸式学习空间
(二)深化服务供给改革
- 推广"教育服务机器人"应用,实现基础服务自动化办理
- 建立教育服务"好差评"制度,将家长评价纳入绩效考核
- 开发教育服务需求预测模型,实现服务供给精准匹配
(三)强化制度保障
- 制定《教育基础设施运维管理办法》,明确权责清单
- 建立教育服务标准体系,发布10项地方服务规范
- 完善财政投入机制,设立教育服务绩效奖励基金
本年度工作通过系统化推进基础设施迭代和服务模式创新,实现了从"有学上"向"上好学"的质变升级,下一步将聚焦数字化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着力构建"全要素、全周期、全场景"教育服务体系,为教育现代化建设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板经验"。
(全文共计1287字)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