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社区治理的"双核动力" 在城市化进程加速的今天,社区作为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正面临人口结构多元化、利益诉求差异化、服务需求精准化的新挑战,社区党员群体作为基层治理的中坚力量,通过"党建引领+网格服务"的创新模式,构建起"红色引擎驱动发展,暖心纽带凝聚人心"的治理新格局,截至2023年6月,全国注册社区党员志愿者已达4800万人次,其服务效能较传统社区提升63%,充分彰显了新时代社区党员的独特价值。
多维赋能:社区党员的治理创新实践 (一)组织建设维度:打造"全链条"治理体系
- 党建网格化:建立"1+5+N"网格架构(1个党小组+5名党员+若干居民骨干),实现社区服务"15分钟响应圈",北京市朝阳区试点"智慧党建云平台",将党员服务时长与积分兑换系统打通,居民满意度提升至92.7%。
- 组织力再造:推行"双报到"制度(单位党组织到社区报到、党员到居住地报到),2023年全国累计报到党员达1.2亿人次,形成"物理覆盖+化学融合"的治理新态势。
(二)民生服务维度:构建"全周期"服务体系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 精准需求响应:建立"需求清单-资源清单-项目清单"三单管理模式,杭州市拱墅区党员牵头组建"银龄守护团",为独居老人提供"代购药+健康监测"服务,累计解决急难愁盼问题2.3万件。
- 服务场景创新:打造"15分钟党群服务圈",集成政务代办、法律咨询、心理疏导等12类服务,上海市徐汇区"党员驿站"日均服务量达600人次,服务半径覆盖3.2平方公里。
(三)矛盾化解维度:创新"全流程"调解机制
- 预防性治理:建立"党员+法律顾问+社工"多元调解团队,采用"三色预警"机制(红黄蓝分级处置),广州市天河区通过该机制将矛盾化解率提升至98.6%,重复投诉率下降74%。
- 特色调解品牌:如"老党员说事堂"(苏州)、"红色议事厅"(成都)等,运用"背对背调解""沉浸式调解"等创新方法,形成"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的治理闭环。
价值创造:社区党员的治理效能转化 (一)经济价值:激活社区内生发展动能
- 党建+商业:南京鼓楼区"红色创客空间"孵化社区小微企业136家,带动就业2800余人。
- 闲置资源盘活:武汉社区党员组建"共享管家团",盘活闲置场地打造"社区创客工坊",年创收超500万元。
(二)文化价值:培育社区精神共同体
- 文化传承创新:苏州党员带头组建"非遗守护队",将评弹、苏绣等非遗项目引入社区教育,培养青少年传承人1200余名。
- 新时代价值观培育:北京"党员讲师团"开展"红色家书诵读会""党史情景剧"等活动,覆盖居民超50万人次。
(三)生态价值:推动社区可持续发展
- 环境治理创新:深圳党员志愿者创立"绿管家"模式,通过"垃圾分类积分制"实现资源回收率提升至85%。
- 绿色社区建设:成都党员牵头实施"屋顶光伏计划",建成分布式电站42座,年减碳量达1.2万吨。
机制保障:长效发展的制度支撑 (一)激励约束机制
- 建立党员服务"红黄牌"制度,将服务表现与评优评先、职务晋升挂钩。
- 推行"服务能者上"机制,优秀党员可优先担任社区企业法定代表人。
(二)数字赋能机制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 开发"智慧党建"大数据平台,实现服务需求智能匹配、服务效果动态评估。
- 运用区块链技术建立服务信用体系,确保服务记录不可篡改、可追溯。
(三)协同共建机制
- 建立"社区党委-辖区单位-社会组织"联席会议制度,2023年全国已形成跨部门协作项目8.7万个。
- 推行"社区合伙人"计划,引入专业机构提供法律、医疗等12类专业服务。
未来展望:构建"三维治理"新范式 (一)治理理念升级: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 (二)治理主体拓展:构建"党员+居民+企业+社会组织"多元共治格局 (三)治理技术深化:打造"数字孪生社区"智慧治理平台
社区党员作为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和"毛细血管",正在书写新时代的"枫桥经验",通过组织力、服务力、创新力的系统提升,不仅织密了党和群众的血肉联系,更创造了"党建引领有力度,民生服务有温度,社区发展有厚度"的治理新范式,随着"十四五"基层治理规划的深入推进,社区党员必将在基层治理现代化征程中发挥更加重要的"红色引擎"作用,成为照亮城市基层治理末梢的永恒灯塔。
(全文共计1287字,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2023年基层治理发展报告、民政部社区治理创新案例库)
标签: #社区党员有啥益处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