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在甘肃省中部腹地,坐落着一座被六盘山与黄土高原环抱的生态城市——定西,这座拥有2300多年建城史的古城,以"中国马铃薯之乡""中国中药材之乡"的产业名片闻名,更以"生态立市"的发展理念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本文将深入解析定西在生态保护、文化传承与产业升级中的创新实践,展现这座陇中古城如何走出一条绿色发展的特色之路。
生态基底:从黄土高原到绿色屏障的蜕变 定西市地处青藏高原东北缘与黄土高原过渡带,境内海拔在880-3847米之间,形成独特的立体气候带,这里曾因过度开垦导致水土流失面积达76%,但近年来通过"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累计恢复林草面积580万亩,森林覆盖率从18.7%提升至34.2%,定西模式的核心在于"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协同发展:
-
马铃薯全产业链的绿色革命 作为全球最大的马铃薯鲜薯生产基地,定西创新"种薯繁育+标准化种植+精深加工"模式,在渭河源国家湿地公园周边,采用滴灌技术种植的"陇薯7号"亩产突破4500公斤,淀粉转化率达78%,通过建设马铃薯种质资源库,已保存地方品种89个,开发出薯片、淀粉、全粉等12类深加工产品,产品附加值提升3.2倍。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
中药材生态种植的范式创新 依托"中国药都"优势,定西在临洮、渭源等县建立GAP种植基地58个,推行"林药间作""坡地梯田"等立体种植模式,其中渭源县创新"马铃薯-中药材轮作"制度,使土地利用率提高40%,每亩综合收益达1.2万元,通过建立药材溯源系统,实现从田间到药厂的全程质量监控。
-
水土保持科技的突破性应用 定西科技人员研发的"梯田蓄水保墒系统"在安定区推广后,使春耕用水减少30%,粮食增产15%,在渭源县,"鱼鳞坑+水平沟"复合治理技术使年入渗量增加2.3倍,成功恢复黄河流域典型草原生态系统。
文化基因:伏羲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对话 定西作为伏羲文化发祥地之一,拥有全球最大的伏羲祭祀大典(每年吸引50万游客),这种文化赋能发展模式具有三重创新价值:
-
非遗活化利用的典范 陇西皮影戏通过"校园传习+文旅展演"模式,在定西职院设立传承基地,开发皮影研学课程32门,衍生文创产品年销售额突破800万元,安定区将剪纸艺术融入乡村振兴,培训妇女2000余人,带动户均增收1.2万元。
-
红色资源的场景化开发 通渭县打造"红色教育+生态旅游"综合体,复原红军长征遗迹12处,开发重走长征路研学线路,在榜山会议旧址,运用全息投影技术再现历史场景,年接待游客超30万人次,带动周边民宿收入增长200%。
-
伏羲祭祀的当代价值重构 定西创新"祭祀大典+科技论坛"模式,连续举办八届伏羲文化科技峰会,吸引华为、中科院等300余家企业参与,2023年峰会期间签约项目47个,总投资达82亿元,形成"文化IP+产业基金"的可持续发展机制。
产业升级:县域经济的破局之道 定西通过"一县一业"战略,培育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
临洮县:数字农业的领跑者 建成西北首个县域农业大数据中心,整合气象、土壤等12类数据,指导精准施肥,通过"直播+电商"模式,2023年农产品网络销售额突破15亿元,其中紫花苜蓿种子出口量增长300%。
-
定西市:中医药全产业链高地 投资20亿元建设中药材交易市场,年交易额突破80亿元,开发中药配方颗粒、智能煎药设备等创新产品,与同仁堂等企业共建"陇药入药"标准体系,道地药材出口欧盟国家。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渭源县:文旅融合的示范样板 打造"三江源-渭河源"生态旅游带,开发星空露营、黄河漂流等体验项目,通过"景区+非遗+民宿"模式,带动沿线农户年均收入达4.8万元,形成"白天观光、晚上消费"的产业闭环。
绿色发展的三重进阶
-
生态价值转化:探索GEP核算与碳汇交易机制,将森林、湿地等资源纳入资产包,2025年计划实现生态补偿收益10亿元。
-
数字治理升级:建设"城市大脑"系统,整合23个部门数据,实现生态环境、农业生产等领域的智能决策。
-
区域协同发展:深化与兰州新区"飞地经济"合作,共建陇中城市群,力争2025年区域GDP突破800亿元。
【定西的实践表明,生态优势可以转化为发展胜势,文化基因能够激活产业动能,这座陇中古城正以"生态优先、文化铸魂、产业筑基"的发展路径,书写着西部欠发达地区的振兴答卷,当马铃薯的清香与伏羲的智慧交织,当黄土高原的沟壑变成绿色银行,定西的故事正在为全国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解题思路,这座生态文化名城必将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全文共1280字,数据截至2023年第三季度)
标签: #定西关键词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