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程作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构建了"理论-技术-应用"三位一体的知识体系,课程聚焦大数据处理技术的演进路径,涵盖分布式计算框架、数据存储架构、流批一体化处理、机器学习融合等前沿领域,采用"场景驱动+案例教学"模式,结合Hadoop、Spark、Flink等主流平台,通过12个典型行业场景的深度解析,培养学生在分布式系统设计、性能调优、容错机制构建等关键领域的工程实践能力,课程内容对标IEEE 1913-2020大数据架构标准,融入图计算、时空数据处理等新兴方向,形成具有学科特色的知识图谱。
知识体系架构 (一)基础理论模块
大数据特征解析(4课时)
- 4V特性(Volume, Velocity, Variety, Veracity)的数学建模
- 分布式存储与计算的理论边界(Sharding vs Partitioning)
- 数据生命周期管理模型(CDLM)
分布式系统原理(8课时)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 中心化vs分布式系统对比矩阵(响应时间/可扩展性/容错性)
- MapReduce算法优化路径(Combiner机制、Shuffle优化)
- Spark执行引擎架构解析(RDD vs DataFrame对比实验)
(二)核心技术模块 3. 批流一体架构(12课时)
- Flink批处理模式与流处理模式切换机制
- 数据湖架构演进(HDFS→Delta Lake→Iceberg)
- 流批一致性保证(Exactly-Once语义实现方案)
图计算技术(8课时)
- 图数据库存储模型对比(Neo4j vs Amazon Neptune)
- PageRank算法的分布式实现(BFS优化策略)
- 社交网络分析案例(中心性指标计算实战)
(三)行业应用模块 5. 智能推荐系统(10课时)
- 协同过滤算法的分布式实现(基于Spark MLlib)
- 实时特征计算框架(Flink CEP)
- A/B测试方案设计(多臂老虎机算法)
时空数据处理(6课时)
- GeoSpark空间索引优化(R树结构实现)
- 移动轨迹聚类算法(DBSCAN改进方案)
- 城市交通预测模型(LSTM与图卷积融合)
教学方法创新 (一)分层递进式教学
基础层:理论推导与公式证明(占总课时30%)
- MapReduce理论证明(正确性、收敛性)
- Spark内存管理模型(Off-Heap优化策略)
实践层:平台操作与性能调优(占总课时40%)
- Hadoop集群压力测试(JMeter模拟)
- Spark SQL执行计划可视化分析
- Flink状态管理器优化(内存泄漏排查)
创新层:架构设计与方案评审(占总课时30%)
- 分布式系统设计答辩(CAP定理应用)
- 大数据平台选型方案(成本-性能矩阵分析)
- 行业解决方案沙盘推演(金融风控场景)
(二)虚实结合实验环境
- 搭建基于Docker的弹性实验集群(支持3-8节点动态扩展)
- 部署真实生产环境数据(含百万级用户画像数据集)
- 开发自动化测试框架(JMeter+Prometheus监控)
- 构建故障模拟工具(网络分区、节点宕机等)
实践项目设计 (一)基础实验项目(4个)
- HDFS多副本机制优化实验(对比RAID vs Erasure Coding)
- Spark SQL向量化执行验证(CPU/GPU混合计算)
- Flink窗口操作延迟分析(状态后端对比)
- Neo4j图遍历性能测试(BFS vs DFS优化)
(二)综合实践项目(2个)
智慧城市交通预测系统
- 数据采集:GPS轨迹数据清洗(PostgreSQL+PostGIS)
- 模型构建:时空图神经网络(ST-GCN)
- 系统部署:Kubernetes容器编排
金融反欺诈平台开发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 流数据处理:Flink实时检测(Anomaly Detection)
- 图分析模块:可疑账户关联网络(PageRank+社区发现)
- 风险评分引擎:XGBoost特征工程
(三)企业级项目(1个)
- 参与阿里云天池竞赛项目
- 使用MaxCompute构建实时风控平台
- 完成从数据接入(Kafka)到模型服务(PAI)的全链路开发
考核评价体系 (一)过程性考核(40%)
- 实验报告(20%):要求包含性能对比数据(TPS、延迟、资源利用率)
- 课堂研讨(10%):针对CAP定理、ACID特性等理论展开辩论
- 项目答辩(10%):采用双盲评审机制,重点评估架构设计合理性
(二)终结性考核(60%)
- 理论考试(30%):包含20道计算题(如Shuffle数据量估算)和5道简答题(如Flink状态管理)
- 实践考试(30%):在限定时间内完成Hadoop集群部署与故障排查
(三)创新加分项(20%)
- 提出有效算法优化方案(经测试提升性能5%以上)
- 发现平台设计缺陷(提交有效漏洞报告)
- 跨学科创新(如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数据溯源)
教学资源建设 (一)数字化资源
- 开发慕课视频(含12个核心知识点解析)
- 构建代码仓库(含50+经过压力测试的示例代码)
- 建立知识图谱(覆盖200+专业术语关联网络)
(二)实体资源
- 配置8台NVIDIA A100服务器集群
- 部署真实生产环境数据(含金融、医疗等3类数据集)
- 购置工业级网络设备(支持10Gbps高速传输)
(三)行业资源
- 与华为云共建联合实验室
- 获得Cloudera官方认证培训资源
- 建立企业案例库(含10+行业解决方案)
课程特色
- 理论-实践-创新三阶递进:从MapReduce原理推导到Flink生产环境调优,最终形成企业级解决方案
- 动态知识更新机制:每学期更新20%教学内容,2023年新增联邦学习、隐私计算等前沿内容
- 能力矩阵培养:通过12个能力维度评估(系统设计、性能调优、架构选型等),生成个性化学习报告
课程发展计划
- 2024年:开发边缘计算模块(K3s集群部署)
- 2025年:建设大数据计算虚拟仿真实验室
- 2026年:申报省级一流课程建设
(总字数:2387字)
本大纲通过构建"理论深度-技术广度-应用厚度"三位一体的培养体系,着力解决传统大数据课程存在的"重工具轻原理""重理论轻实践"等问题,采用"场景驱动+能力导向"教学模式,将CAP定理、ACID特性等抽象概念转化为可操作的实验项目,通过真实生产环境的压力测试数据(如某银行风控系统处理性能提升40%),帮助学生建立扎实的工程实践能力,课程持续跟踪IEEE、Apache等开源社区动态,确保教学内容的前沿性,近三年新增联邦学习、图神经网络等5个前沿方向,形成具有持续进化能力的教学体系。
标签: #大数据计算方法 教学大纲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