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双碳"战略目标驱动下,中国新能源产业正经历革命性变革,作为国内氢燃料电池动力系统领域的领军企业,云内动力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云内动力")近日正式发布2023年度人才招募计划,宣布将投入超5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高校人才引进,重点布局氢能动力研发、智能驾驶算法、能源管理优化三大核心领域。
企业战略升级驱动人才战略转型 云内动力作为国内首个实现氢燃料电池商用车全产业链布局的企业,2023年完成技术迭代至第四代电堆系统,功率密度提升至8.5kW/L,寿命周期突破4万小时,根据《2023-2025年氢能产业发展规划》,公司计划在三年内建成西南地区最大的氢能动力研发中心,这要求人才团队具备跨学科融合能力。
企业人力资源总监李明透露:"本次校招将打破传统岗位划分,设立'氢能+智能'复合型岗位,要求应聘者同时具备能源系统知识背景和人工智能应用能力。"据透露,研发团队中新能源专业与计算机专业人才配比将从1:0.3优化至1:0.7,以支撑智能电控系统开发。
创新岗位体系构建人才生态 本次招聘涵盖7大技术序列、3类管理岗位及5个专项研究组,其中创新性设置"氢能场景工程师"岗位,要求毕业生具备实地工况分析能力,该岗位负责人王工介绍:"我们需要既懂燃料电池原理,又能解读西南地区高海拔、低温等特殊场景的技术人才。"
在岗位结构上形成金字塔型配置:基层技术岗占比45%,重点面向211高校机械、化工、自动化专业;中层研发岗(占比30%)要求硕士学历,侧重控制工程、材料科学方向;高层专家岗(15%)开放给具有行业认证的博士人才;管理培训生项目(10%)则面向综合能力突出的复合型人才。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差异化培养机制打造人才高地 云内动力独创"双导师制"培养体系,每位新员工配备技术导师和职业发展导师,针对氢能领域特殊需求,公司投入3000万元建设虚拟仿真实验室,开发包含2000+工况的氢能动力数字孪生系统,2022届校招员工张伟分享:"在燃料电池耐久性测试项目中,我们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将试验周期从6个月压缩至15天。"
职业发展通道设置"技术专家-首席科学家"和"技术管理-CTO"双轨路径,2021届入职的算法工程师刘阳,通过"技术-管理"双通道晋升,目前带领15人团队开发的车载智能能量管理系统已应用于30款车型。
全方位激励体系构建人才吸引力 薪酬结构包含基础工资(40%)、绩效奖金(30%)、项目分红(20%)、股权激励(10%)四大模块,针对顶尖人才设立"揭榜挂帅"机制,2023年已发布3项千万级技术攻关项目,首位攻克者可获得项目收益的30%分成。
生活配套方面,公司投资1.2亿元建设人才社区,包含人才公寓(配备氢能充电桩)、国际学校、医疗中心等设施,特别设立"新锐学者计划",为入职前3年硕士毕业生提供每年3万元继续教育补贴。
绿色招聘流程践行可持续发展 云内动力创新采用"全流程碳中和"招聘模式:线上测评系统使用绿色数据中心,纸质材料回收率达100%,面试环节采用VR虚拟会议室减少差旅碳排放,人力资源部经理陈芳介绍:"我们为每位候选人建立碳足迹档案,优秀者入职时可获5000元碳积分奖励。"
应聘流程设置三大绿色节点:初筛采用AI简历筛选(节电40%)、终面启用电子面试(减少纸张消耗70%)、录用通知通过区块链存证(防篡改率99.99%),企业承诺所有招聘环节碳排放纳入ESG报告披露。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行业前瞻布局培育未来人才 在人才培养维度,云内动力与清华大学、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共建"氢能创新联合实验室",每年定向培养20名硕博研究生,2023年启动"未来氢能领袖计划",选拔优秀毕业生赴德国弗劳恩霍夫研究所开展为期12个月的深度研修。
值得关注的是,公司首次将"碳中和专员"纳入校招体系,要求应聘者掌握碳核算、碳交易等专业知识,该岗位负责人表示:"随着欧盟碳关税实施,我们需要培养既懂技术又通贸易的复合型人才。"
【 云内动力的校招战略折射出中国新能源企业的用人趋势:从单一技术招聘转向"技术+场景+商业"三维人才模型,从短期用工需求转向长期生态构建,据第三方机构预测,该企业2023届校招将吸引超2万名应届生关注,最终录用率控制在8%以内以保障人才质量,在氢能产业爆发式增长期,这场人才争夺战或将重塑中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的技术格局。
(全文统计:1028字)
标签: #云内动力股份有限公司招聘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