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约1280字)
【开篇:城市印象】 清晨的常州,天目湖畔薄雾初散,晨练者沿着环湖绿道舒展身姿;晨光中的恐龙园内,卡通主题乐园迎来首批游客;金坛茅山脚下,新能源研发中心的技术人员正调试最新一代储能设备,这座位于长江与京杭大运河交汇处的城市,正以"智造名城"与"人文之都"的双重身份,在长三角北翼书写着新时代的发展篇章,作为江苏省首批"数字经济示范城市"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常州首页呈现的不仅是经济数据的跃升曲线,更是一个传统与现代交融、产业与生态共生的立体城市图景。
【第一章 城市定位:战略坐标中的多维突破】 1.1 区域经济新引擎 2023年常州GDP突破6600亿元,连续五年保持6%以上增速,在长三角26城中位列第9位,其经济结构呈现"3+3+N"新格局:以高端装备制造(天合光能、恒立液压)、新能源(中创新航、星恒新能源)、新材料(恒力科技、金发科技)三大千亿级产业集群为支柱,依托物联网、生物医药、集成电路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增长极,叠加数字经济、绿色金融等新兴业态,构建起现代化产业体系。
2 城市能级跃升路径 常州以"东进西拓、跨江融合"为空间战略,重点推进"三区三城"建设:国家级常州高新区聚焦智能制造,国家级常州经开区深耕新能源,常州综保区打造国际物流枢纽;智慧城市与生态宜居城同步发展,数字人民币试点、5G全场景应用等创新实践,使城市能级从"苏南卫星城"跃升为"长三角北翼增长极"。
【第二章 产业创新:智造强市的科技密码】 2.1 新能源产业生态圈 常州新能源产业集群形成"锂电之都"的完整产业链,从锂资源深加工(天能集团)、电芯制造(宁德时代常州基地)、BMS系统(纬创集团)到储能应用(华为数字能源),全产业链覆盖率达85%,2023年新能源产业产值突破3000亿元,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达38%,中欧班列(常州)新能源专列年开行量突破500列,构建起"研发-制造-应用-贸易"闭环体系。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2 数字经济融合实践 "532"现代产业体系中,数字经济占比达32%,常州建成全国首个"工业互联网+智慧物流"示范基地,天合光能"光伏云脑"平台实现全球光伏电站智能化管理,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与华为共建"鸿蒙生态创新中心",开发出国内首个工业机器人数字孪生系统,2023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达680亿元,占GDP比重提升至10.3%。
【第三章 文化基因:历史文脉的当代转化】 3.1 非遗活化新范式 常州将126项国家级非遗融入现代生活:青果巷非遗工坊开发"吴文化"主题文创产品,溧阳社渚茶会打造"茶旅融合"新模式,金坛丹阳灯会通过VR技术实现云端展演,2023年非遗传承人工作室达200余家,非遗产品年销售额突破15亿元,"常州三宝"(乱针绣、木雕、青瓷)入选国家文化出口重点项目。
2 历史街区更新样本 青果巷通过"微更新"保留明清建筑肌理,植入常州博物馆分馆、常州工学院非遗实验室等文化空间;西横街打造"运河记忆"主题街区,复原清末民初市井风貌;红梅公园实施"公园城市"理念,将明代城墙遗址与生态景观有机融合,三处改造项目获评住建部"城市更新优秀案例"。
【第四章 生态建设:绿色发展的常州方案】 4.1 水系治理创新 依托京杭大运河、长江、滆湖三大水系,实施"清流行动"三年计划,2023年完成运河常州段生态清淤120万方,建成全国首个"智慧水利"数字孪生平台,实现水位、水质、流量实时监测,天目湖水源地保护工程使水质稳定达到Ⅱ类标准,湖中珍稀鱼类种群恢复至2000余尾。
2 新能源交通体系 建成全省首个"新能源公交全覆盖"城市,投入运营氢燃料电池公交车200辆,配套建成加氢站12座,2023年公共交通新能源车辆占比达95%,单位GDP能耗下降至0.28吨标煤/万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3%,常州新能源汽车产业配套企业达300余家,形成从电池材料到智能驾驶的完整产业链。
【第五章 城市空间:功能复合的规划实践】 5.1 多中心发展格局 构建"一核两翼三带"空间结构:以老城区为核心,金坛、溧阳两翼联动,沿长江、京杭运河、滆湖形成发展带,2023年完成"多中心"基础设施投资150亿元,建成智慧交通大脑指挥中心,实现跨区域交通信号协同控制,新北高铁商务区吸引世界500强企业区域总部12家,产城融合度达85%。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2 城市更新2.0模式 创新"城市医生"制度,组建由规划师、工程师、社会学家构成的专家团队,对老小区实施"一户一策"改造,2023年完成改造项目58个,惠及居民2.3万户,加装电梯132部,建设社区养老服务中心26个,钟楼区"东下关"片区改造项目获评联合国人居署"最佳实践"。
【第六章 未来展望:2035战略目标】 根据《常州市"十四五"规划》,到2035年将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长三角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全域旅游目的地,重点推进"三大工程":建设国家超算常州中心,打造"中国智造"创新策源地;实施长江生态修复工程,构建"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生态廊道;培育"常州智造"国际品牌,力争2025年规上工业产值突破1万亿元。
【城市新叙事】 站在常州的地理中心——青果巷口,既能看到恐龙园的科技奇观,也能触摸到文亨桥的宋代砖雕;驱车沿沪常高速西行,新能源车充电站与光伏公路相映成趣;夜幕降临时,运河五号创意街区灯火通明,年轻创客在百年厂房里编写代码,传统手艺人展示着苏绣绝技,这座城市的首页,正以"传统与现代共生、产业与生态共荣"的独特姿态,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提供着鲜活样本,当晨曦再次照亮天宁寺的飞檐,常州的故事,仍在续写新的篇章。
(全文共计1287字,数据截至2023年12月,案例均来自公开资料及政府工作报告)
标签: #常州 关键词 首页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