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在数字技术重塑社会治理的背景下,河北省政法系统自主研发的"重点人员动态管控平台"通过构建"数据驱动+智能预警+精准干预"三位一体治理模式,实现了从传统人工排查向全息画像建模的跨越式升级,该系统自2021年投入运行以来,已累计归集全省政法机关在册重点人员数据380余万条,建立动态评估模型23套,预警处置重大风险事件127起,为新时代政法工作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河北方案"。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系统架构:构建全链条智慧管控体系 (一)多维数据融合中枢 系统采用"1+3+N"数据架构,1个省级核心数据库对接公安、司法、民政、教育等12个部门业务系统,形成涵盖基础信息、行为轨迹、社会关系、信用记录等8大类42项数据要素的动态画像库,特别引入区块链技术构建数据存证模块,确保信息采集、传输、存储全流程可追溯,日均处理数据量达2.3亿条。
(二)智能分析引擎集群 研发"天眼"AI分析平台,集成知识图谱、深度学习等6类算法模型,其中重点人员社会关系网络分析模型,通过图神经网络技术可识别隐蔽犯罪团伙23种特征模式;行为轨迹预测模型运用时空序列分析,对高危行为预警准确率达89.7%,系统设置三级预警阈值,从黄色(一般关注)到红色(立即处置)形成递进式响应机制。
(三)协同处置指挥平台 打造"1+16+N"指挥体系,省级指挥中心配备三维态势感知大屏,16个地市设立联勤作战单元,N个基层网格实现智能派单,创新"红黄蓝"三色督办机制,对重大预警事件实行"30分钟响应、2小时研判、24小时处置"限时办结制度,2023年跨部门协作效率提升67%。
技术创新:破解传统管控三大痛点 (一)破解信息孤岛难题 建立全国首个省级重点人员数据共享交换标准体系,制定《政法大数据融合应用规范》等5项地方标准,通过API接口对接132个业务系统,开发数据清洗转换工具包,攻克历史数据格式不统一、语义差异等难题,使数据调用效率提升40倍。
(二)突破人工研判局限 部署智能辅助决策系统,设置"基础画像-行为分析-风险评估-处置建议"四步工作流,在石家庄市试点中,系统对涉稳重点人员的风险评估时间从4小时缩短至8分钟,误判率由32%降至6.8%,研发的方言语音识别模块,可自动解析12种地方方言的异常语义,提升特殊群体信息采集完整度。
(三)优化动态管理机制 构建"数字孪生"仿真系统,对重点人员社会关系网络进行动态推演,模拟显示,系统可使涉黑涉恶组织识别周期从平均18个月压缩至6个月,开发处置效果评估模型,量化分析不同管控措施的实施成效,为精准施策提供数据支撑。
实践成效:打造社会治理新范式 (一)风险防控能力显著提升 系统运行三年来,成功预警重大风险事件127起,其中涉稳群体性事件43起、涉财犯罪29起、重大安全生产隐患55起,在2023年雄安新区建设期间,通过实时监测建筑工人群体动态,提前化解劳资纠纷23起,保障了5000余名建设者的合法权益。
(二)执法效能实现跨越式发展 开发"移动警务终端+云端平台"一体化应用,警员现场处置效率提升3倍,在2022年夏季治安整治行动中,系统支撑破获系列电信诈骗案件89起,追赃挽损1.2亿元,建立全省重点人员电子档案280万份,实现"一人一码"精准管理。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三)服务民生福祉成效凸显 创新推出"平安驿站"智能服务平台,集成法律咨询、心理疏导、就业帮扶等8类服务功能,累计为特殊人群提供在线服务15.6万次,其中为刑满释放人员推送就业岗位匹配度达92%,在沧州试点中,通过系统干预使青少年犯罪率同比下降41%。
发展前瞻:智慧治理的河北路径 (一)技术迭代方向 计划2024年上线"认知智能"升级版,引入大语言模型构建政策解读、法律咨询等智能交互模块,研发元宇宙实训系统,模拟重点人员管控全场景处置流程,培养复合型智慧警务人才。
(二)机制创新路径 探索建立"社会信用+大数据"联合惩戒体系,将重点人员管控数据接入全省信用信息平台,试点"数字法治专员"制度,为每个重点人员配备专属法治顾问,构建"技术管控+法治教育"双轨治理模式。
(三)区域辐射效应 编制《政法大数据应用白皮书》,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示范区推广"三地一平台"数据共享机制,联合清华大学社会治理研究院开展"数字治理能力成熟度评估",形成可量化的社会治理现代化指标体系。
【河北政法大数据重点人员管控系统通过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双轮驱动,正在重塑社会治理的底层逻辑,该系统不仅实现了重点人员管理的精准化、智能化,更探索出一条"数据赋能、科技强警、服务为民"的治理新路径,随着5G、区块链等新技术的深度应用,这一智慧治理模式将持续释放乘数效应,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河北智慧。
(全文共计1287字)
标签: #河北政法大数据重点人员管控系统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