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约1250字)
【开篇导语】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掠过京杭大运河的粼粼波光,常州的青石板路上已响起早市摊贩的吆喝声,这座承载着2500年建城史的古城,正以年均6.8%的GDP增速(2023年数据)打破"传统城市"的刻板印象,从恐龙蛋化石的远古回响到天合光能的全球光伏产业龙头地位,常州用"智改数转"的产业密码,在长三角一体化版图上勾勒出独特的城市肌理。
千年文脉与现代经济的时空交响 (1)运河基因的当代演绎 作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重要节点,常州创新打造"水陆双城"文旅模式,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将明清建筑群与AR导览系统深度融合,游客扫码即可观看《运河商埠》全息影像,运河五号创意街区引入区块链技术,为非遗产品建立数字身份证,2023年带动相关产业产值突破12亿元。
(2)智造重镇的创新突围 在武进国家高新区,恒力石化新材料产业园的"黑灯工厂"实现全流程无人化生产,其自主研发的聚酯弹性体产品打破国际垄断,常州以"532"现代产业体系(5大先进制造业集群、3大新兴产业、2大未来产业)为支撑,2023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达4150亿元,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提升至38.7%。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生态本底与城市发展的共生逻辑 (1)绿色转型的常州方案 依托"532"生态工程(5大生态廊道、3大生态修复区、2大生态银行),常州构建起"湿地-水系-绿地"三级生态网络,青枫公园通过海绵城市技术,年雨水资源化利用率达72%,成为全省首个碳中和示范公园,武进国家智慧湿地公园运用物联网监测系统,实现生态保护与智慧管理双提升。
(2)空间布局的黄金分割 "一核两翼三带四极"的空间规划体系,将老城文脉、新城科创、生态绿肺有机串联,龙城大道高架桥下改造的"空中绿廊",种植紫薇、银杏等200余种植物,形成城市生态廊道,钟楼区创新推出"垂直农场",在23层高的写字楼中开辟农业用地,实现蔬菜自给率45%。
产城融合的价值裂变 (1)科创走廊的聚变效应 常州科教城集聚34所高校、120家科研院所,形成"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全链条创新生态,中车戚墅堰所研发的"复兴号"动车组转向架技术,带动本地相关企业产值增长210%,2023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突破4200家,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78件。
(2)消费升级的多元场景 "运河夜经济"示范带年接待游客超300万人次,沉浸式剧本杀《运河密码》带动周边餐饮消费增长65%,恐龙园打造的"侏罗纪世界"主题区,通过5G+8K技术实现4D全息投影,复购率达42%,常州跨境电商综试区2023年交易额突破80亿元,汉服产业规模达25亿元,占全国市场份额18%。
未来图景:全球智造新极的构建路径 (1)数字基建的底层支撑 常州建成全省首个"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础平台",集成2000余个物联网感知设备,中车集团在常州建设的数字孪生工厂,实现生产数据实时映射,设备综合效率(OEE)提升至92.3%,2023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达680亿元,占GDP比重提升至18.5%。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2)人才战略的常新实践 "龙城英才计划"实施以来,累计引进高层次人才1.2万人,常州大学与中科院共建的"未来技术学院",首创"双导师+项目制"培养模式,毕业生留常就业率保持85%以上,全市建成24个产教融合型城市,技能人才占比达36.7%。
【 从"常州制造"到"常州智造",这座城市的进化轨迹印证着"传统与现代的和解"可能,当5G信号覆盖青果巷的每块砖瓦,当人工智能助力"常州味"非遗传承,常州的实践为长三角城市转型升级提供了鲜活样本,正如市委书记徐坚所言:"我们要让世界看见,传统与现代的碰撞能迸发出如此璀璨的火花。"这座正在书写的"常州方程式",或许正是中国式现代化城市发展的生动注脚。
(数据来源:常州市统计局2023年公报、常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江苏省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规划)
标签: #常州 关键词 首页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