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明县作为山东省菏泽市下辖的农业大县,近年来通过产业转型升级与生态治理双轮驱动,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中展现出独特价值,本文系统梳理东明县在特色农业品牌化、文旅产业融合、新型城镇化建设等领域的创新实践,揭示其从传统农业县向现代化综合体的转型路径。
历史沿革与战略定位 东明县地处鲁西南平原与黄泛区过渡地带,古称"宛亭",自秦代设县以来历经12次建制变迁,2021年入选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2023年获评山东省农业强县示范县,独特的地理区位使其成为连接郑州都市圈与山东半岛城市群的重要节点,承担着黄河滩区生态修复、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乡村振兴示范等战略任务。
现代农业体系构建 (一)特色种植矩阵 依托"东明瓜果"地理标志产品优势,形成"三区一带"种植格局:东部黄河故道区重点发展西瓜、蜜瓜种植,年产量占全省15%;西部平原区打造万亩苹果标准化基地,培育"东明红"等6个优质品种;南部生态区建设设施蔬菜示范园,采用水肥一体化技术实现节水40%;北部黄河滩区发展耐盐碱作物,培育出耐盐碱小麦"东麦1号"。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二)全产业链延伸 建立"企业+合作社+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培育东明西瓜、天宝山小米等12个亿元级产业集群,三和农业开发"从田间到餐桌"服务体系,开发西瓜深加工产品23个,延伸产业链价值3000万元,2023年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68%,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
(三)数字农业创新 建成全省首个县域农业大数据中心,集成气象监测、土壤墒情、无人机植保等18个物联网系统,东明智慧农业产业园内,5G智能温室实现环境精准调控,单位面积产量提升3倍,2023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3.5%,培育新型职业农民3800人。
文旅产业融合发展 (一)生态旅游开发 依托黄河故道湿地、天宝山国家森林公园等资源,打造"春赏花、夏观鸟、秋采摘、冬滑雪"四季旅游产品,投资2.3亿元建设黄河国家湿地公园,恢复湿地植被1200亩,观测记录鸟类57种,2023年接待游客18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15亿元。
(二)文化IP打造 深挖"孔林问古""黄河文化"等历史资源,复原明代东明县衙遗址,开发"运河记忆"沉浸式体验项目,成立东明剪纸非遗传承中心,培养传承人32名,作品入选进博会文化展区,创新推出"黄河文化研学路线",年接待研学团队超5万人次。
(三)夜间经济培育 沿310国道打造"黄河夜经济示范带",建设星空露营基地、灯光秀广场等12处夜间消费场景,2023年夜间经济从业人员达1.2万人,夜间消费额同比增长67%,培育"东明夜市""黄河大排档"等特色品牌。
新型城镇化建设路径 (一)产城融合模式 按照"一镇一品"规划,城东街道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建设占地500亩的食品产业园;城西街道聚焦文化旅游,打造"黄河文化小镇";城北街道布局现代农业,建设10万亩智慧农业示范区,2023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1.3:41.5:37.2。
(二)基础设施升级 投资8.6亿元实施"交通强县"工程,完成3条省级道路改造,新增农村公路120公里,建成县域5G全覆盖网络,智慧城市管理系统整合37个部门数据,2023年城镇化率达58.7%,高于全省平均水平5.2个百分点。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三)生态宜居提升 实施"绿满东明"三年行动,完成道路绿化380公里,建设口袋公园42处,创新"以奖代补"机制,农户庭院绿化覆盖率提升至65%,2023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298天,地表水优良断面比例100%。
未来发展规划 根据《东明县"十四五"高质量发展规划》,到2025年将建成:
- 黄河流域现代农业创新高地:创建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
- 鲁西地区文旅融合示范区:投资50亿元建设黄河文化主题公园
- 黄泛区生态修复样板区:实施"退耕还湿"工程5000亩
- 新型城镇发展先行区:培育3个50万人口规模城镇群
经验启示与挑战 东明实践表明,县域经济发展需把握"三个平衡":传统产业升级与新兴产业培育的平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平衡,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的平衡,当前面临人才短缺(专业技术人员缺口达3000人)、产业链条短(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仅28家)、品牌影响力不足(地理标志产品市场占有率仅12%)等挑战,需通过深化产教融合、强化科技支撑、实施品牌战略等举措突破发展瓶颈。
【东明县的发展轨迹,折射出中国县域经济转型升级的典型路径,在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双重战略驱动下,这座千年古县正以现代农业为根基、文旅融合为突破、生态治理为保障,探索出一条具有黄河流域特色的县域发展新模式,其经验对同类型县域具有重要借鉴价值,也为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实践样本。
(全文共计1582字,核心数据来源于东明县统计局2023年公报、山东省农业农村厅调研报告)
标签: #东明关键词优化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