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导读:
吸痰技术是临床护理中一项至关重要的技能,主要用于清除患者呼吸道分泌物或呕吐物,以保持气道通畅,确保呼吸顺畅,这一过程并非毫无风险,不当的操作可能导致多种并发症的发生,掌握正确的吸痰技术以及有效预防和处理潜在并发症显得尤为重要。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吸痰技术的操作流程
准备工作
在实施吸痰前,护理人员需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
- 评估患者情况:了解患者的病情、意识状态、生命体征等,以便选择合适的吸痰方式和时机。
- 设备准备:检查负压吸引器的性能,确认导管、集水瓶、连接管等设备的清洁和消毒状况。
- 个人防护:穿戴无菌手套、口罩、帽子等防护用品,避免交叉感染。
操作步骤
a. 患者体位调整
根据患者病情和舒适度,适当调整体位,通常取侧卧位或半坐卧位,便于操作和观察。
b. 导管插入
- 润滑导管:将一次性吸痰管前端涂上适量石蜡油或生理盐水,减少摩擦。
- 缓慢插入:一手固定导管前端,另一手轻轻插入至适宜深度(一般不超过气管插管的1/2长度)。
- 注意观察:插入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反应,如面色、心率变化等,及时作出相应处理。
c. 吸痰操作
- 负压调节:根据患者情况和导管类型,合理设置负压吸引器的压力范围(一般为100~150mmHg)。
- 抽吸动作:左手固定导管,右手控制负压开关,缓慢抽吸分泌物,每次抽吸时间不宜过长,以免造成黏膜损伤。
- 旋转退出:抽吸完毕后,边旋转导管边缓缓拔出,防止残留分泌物滞留于气道内。
d. 清理与记录
- 清理导管:使用生理盐水冲洗导管,保持其通畅和无菌状态。
- 记录信息:详细记录吸痰次数、时间、患者反应等信息,为后续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特殊情况的应对
对于某些特殊情况下的吸痰操作,需要采取更为谨慎和细致的措施: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 危重患者:此类患者往往病情复杂多变,应密切关注生命体征的变化,必要时暂停吸痰并进行急救处理。
- 新生儿或婴幼儿:由于喉部解剖结构特殊,吸痰时应轻柔操作,避免用力过大导致损伤。
- 意识不清的患者:此类患者无法配合操作,需加强监护,以防误吸或其他意外发生。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机械性损伤
- 原因:主要因吸痰管过硬、插入过深或操作力度过大所致。
- 预防措施:
- 选择合适型号的吸痰管,避免过硬材质。
- 控制插入深度,不超过气管插管的1/2长度。
- 谨慎操作,避免用力过猛。
- 处理方法:
- 若发现机械性损伤迹象,立即停止操作,给予局部冷敷或热敷缓解疼痛。
- 必要时使用止痛药或抗生素进行治疗。
低氧血症
- 原因:吸痰过程中可能引起一过性的缺氧症状,尤其在老年人和心肺功能不全的患者身上表现明显。
- 预防措施:
- 合理安排吸痰时间,避免频繁操作。
- 在吸痰前后适当增加供氧量。
- 密切监测血氧饱和度和心率变化,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 处理方法:
- 一旦出现低氧血症症状,立即停止吸痰,改为纯氧吸入。
- 观察患者反应,必要时给予药物治疗或紧急救治。
心律失常
- 原因:部分患者在吸痰过程中可能出现心律失常现象,可能与刺激迷走神经有关。
- 预防措施:
- 操作过程中保持冷静,动作轻柔。
- 避免过度牵拉气管插管。
- 处理方法:
- 出现心律失常时,可尝试暂停吸痰,等待症状自行缓解。
- 如有必要,遵医嘱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进行处理。
咽炎与肺炎
- 原因:长期反复吸痰可能导致咽喉部位炎症反应加重,甚至引发肺部感染。
- 预防措施:
- 定期更换吸痰导管,保持其清洁无菌。
- 加强口腔护理,减少细菌滋生机会。
- 尽量缩短吸痰持续时间,降低对咽喉部的刺激。
- 处理方法:
出现咽炎或肺炎症状时,及时就医诊治
标签: #吸痰技术操作及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