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推进现代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县级行政事业单位作为公共服务的重要载体,其资产管理工作的规范性和效率性直接关系到公共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当前县级行政事业单位在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资产的使用效益,也制约了单位整体效能的提升,本文将深入剖析这些问题的根源,并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
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责任不明确
现状描述:
许多县级行政事业单位在资产管理方面缺乏系统性的规章制度,导致在实际操作中存在诸多不规范行为,由于管理责任的模糊化,使得各部门之间相互推诿,难以形成合力,从而影响工作效率。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原因分析:
- 法律法规滞后:部分地区的相关法规未能及时更新,无法适应快速变化的资产管理需求。
- 部门协调不足:不同部门之间的沟通不畅,导致信息孤岛现象严重,资源整合难度大。
- 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部分管理人员业务水平不高,对资产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责任心不强。
改进措施:
- 完善制度建设: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资产管理实施细则,确保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 明确职责分工:建立健全的管理责任制,细化各部门职责,强化协同合作机制。
- 加强培训教育:定期开展业务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提升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和职业素养。
资产监管不到位,使用效率低下
现状描述:
一些单位的国有资产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了浪费、闲置甚至流失的现象,这不仅造成了财政资金的巨大损失,还影响了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果。
原因分析:
- 监督机制缺失:内部审计和外部监督力度不够,难以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
- 绩效考核不科学:评价体系偏重于数量指标而忽视质量效益,导致重投入轻产出。
- 信息化建设滞后:缺乏统一的资产管理系统,数据共享困难,不利于实时监控和分析。
改进措施:
- 建立长效监管机制:设立专门的资产管理部门或聘请第三方机构进行定期检查评估。
- 优化绩效考评办法:引入多维度的评价指标,注重资产的保值增值和使用效果。
- 推动信息化进程:投资建设智能化的资产管理平台,实现数据的互联互通和动态化管理。
资产处置程序不规范,廉政风险高
现状描述:
在资产处置过程中,个别单位存在违规操作、暗箱操作等问题,这不仅损害了公共利益,也增加了腐败的风险。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原因分析:
- 透明度低:公开招标等竞争性交易方式运用不足,容易滋生寻租空间。
- 审批流程繁琐:手续繁杂且审批时限过长,降低了办事效率和积极性。
- 法制观念淡薄:部分干部法律意识不强,认为小动作不会被发现或受到惩罚。
改进措施:
- 推行阳光交易:严格执行政府采购法和相关法规,推广电子化交易平台,提高交易的公开性和公正性。
- 简化审批环节:精简不必要的审批步骤和时间限制,鼓励创新管理模式和方法。
- 强化法治教育:加强对党员干部的廉洁自律教育和警示教育,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要解决县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中的突出问题,需要从制度层面入手,加强顶层设计;同时要加强队伍建设,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此外还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标签: #县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存在问题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