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预防与处理全解析》
一、引言
在护理工作中,各种技术操作是为患者提供治疗和护理的重要手段,这些操作可能会伴随着一些并发症的发生,这不仅影响患者的康复进程,还可能给患者带来额外的痛苦,护理人员必须深入了解护理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规范,以提高护理质量,保障患者安全。
二、常见护理技术操作及其并发症
(一)静脉输液
1、并发症
- 发热反应:多由于输入致热物质引起,患者可表现为发冷、寒战和高热。
- 循环负荷过重:短时间内输入过多液体,使循环血容量急剧增加所致,患者会出现呼吸困难、咳嗽、咯粉红色泡沫痰等急性肺水肿症状。
- 静脉炎:长期输注高浓度、刺激性强的药液,或静脉内放置刺激性大的塑料管时间过长,引起局部静脉壁的化学炎性反应,表现为沿静脉走向出现条索状红线,局部组织发红、肿胀、灼热、疼痛。
2、预防
- 发热反应:严格检查药液质量、输液用具的包装及有效期;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 循环负荷过重: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和输液量,对心肺功能不良、老年人、儿童等特殊人群更要谨慎。
- 静脉炎:选择合适的静脉,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输入刺激性药物时,应充分稀释并减慢滴速;有计划地更换输液部位。
3、处理
- 发热反应:立即停止输液,通知医生,保留剩余溶液和输液器进行检测;给予对症处理,如寒战者保暖,高热者给予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
- 循环负荷过重:立即停止输液,让患者端坐位,双腿下垂,以减少下肢静脉回流,减轻心脏负担;给予高流量氧气吸入,湿化瓶内加入20% - 30%乙醇溶液以降低肺泡内泡沫的表面张力;遵医嘱给予镇静、平喘、强心、利尿和扩血管药物。
- 静脉炎:停止在此静脉输液,抬高患肢并制动;局部用50%硫酸镁溶液湿敷,或采用中药外敷;超短波理疗等。
(二)肌肉注射
1、并发症
- 硬结形成:同一部位反复注射,药物吸收不良等原因可导致,局部可触及硬块,有压痛。
- 坐骨神经损伤:注射部位定位不准确,坐骨神经走行区域注射药物可造成,患者会出现下肢麻木、疼痛、无力,甚至肌肉萎缩等症状。
2、预防
- 硬结形成: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复注射;注射时掌握好进针深度,确保药物注入肌肉组织;对于难溶性药物,充分摇匀后注射。
- 坐骨神经损伤:正确选择注射部位,尤其是臀部注射时,要严格按照定位方法操作。
3、处理
- 硬结形成:早期可采用热敷、理疗等方法促进硬结消散;也可采用土豆片或新鲜芦荟外敷。
- 坐骨神经损伤:一旦发现坐骨神经损伤,立即停止注射,给予营养神经的药物如维生素B12、甲钴胺等;配合针灸、按摩等康复治疗。
(三)导尿术
1、并发症
- 泌尿系统感染:导尿过程中无菌操作不严格,长期留置导尿管等因素可引起,患者可出现尿频、尿急、尿痛,尿液混浊等症状。
- 尿道黏膜损伤:导尿管插入方法不当,用力过猛或患者不配合等都可能造成,患者会感觉尿道疼痛,有少量出血。
2、预防
- 泌尿系统感染:严格执行无菌导尿操作;尽量缩短留置导尿管的时间;保持尿道口清洁,定期更换尿袋和导尿管。
- 尿道黏膜损伤:选择合适型号的导尿管;操作时动作轻柔,遇到阻力时不要强行插入;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取得患者配合。
3、处理
- 泌尿系统感染:根据尿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增加患者的饮水量,以起到自然冲洗尿路的作用。
- 尿道黏膜损伤:轻度损伤者,一般无需特殊处理,多饮水,必要时给予止血药物;严重损伤者,如尿道撕裂,可能需要手术修复。
三、结论
护理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是护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护理人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处理并发症,只有这样,才能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护理服务,促进患者的康复,医院也应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培训和管理,不断完善护理质量监控体系,确保护理工作的质量和安全。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