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导读: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据已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资产,数据保管管理作为数据生命周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障数据安全、合规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从数据保管管理的专门规定出发,对相关内容进行详细解析,旨在为我国数据保管管理工作提供有益借鉴。
数据保管管理专门规定概述
1、数据分类与分级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等法律法规,数据保管管理首先应对数据进行分类与分级,具体分类如下: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1)公共数据:指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依法收集、存储、处理、使用的,与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数据。
(2)个人数据:指涉及个人隐私、身份、财产、健康状况等方面的数据。
(3)商业数据:指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在经营活动中产生的,涉及商业秘密、客户信息等方面的数据。
数据分级分为以下四个等级:
(1)一级数据: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等涉及国家安全、社会公共利益和公民个人权益的数据。
(2)二级数据:一般性敏感数据,如企业内部管理数据、客户信息等。
(3)三级数据:一般性数据,如公开数据、内部数据等。
(4)四级数据:不涉及任何敏感信息的普通数据。
2、数据保管原则
(1)安全第一原则:确保数据在保管过程中不受非法侵入、篡改、泄露等安全威胁。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2)分级保护原则:根据数据分类与分级,采取相应的保管措施。
(3)责任到人原则:明确数据保管责任人,落实数据保管责任。
(4)合规性原则: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行业标准和企业内部规定。
3、数据保管措施
(1)物理安全措施:包括数据存储设备的安全、数据中心的物理安全、数据传输过程中的安全等。
(2)网络安全措施:包括防火墙、入侵检测、安全审计、漏洞扫描等。
(3)数据加密措施:对敏感数据进行加密存储和传输,确保数据安全。
(4)备份与恢复措施:定期对数据进行备份,确保数据在发生故障时能够及时恢复。
(5)数据访问控制措施:对数据访问权限进行严格控制,防止未经授权的访问。
4、数据保管期限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1)公共数据:根据法律法规和实际需要,确定数据保管期限。
(2)个人数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确定数据保管期限。
(3)商业数据:根据企业内部规定和商业秘密保护需要,确定数据保管期限。
5、数据保管责任
(1)数据保管责任人:负责数据保管工作的组织实施,确保数据安全。
(2)数据保管单位:负责数据保管工作的日常管理,确保数据安全。
(3)数据使用单位:在使用数据过程中,应遵守数据保管规定,确保数据安全。
数据保管管理是保障数据安全、合规性的重要环节,通过对数据保管管理的专门规定进行详细解析,有助于提高我国数据保管管理工作的水平,为数据安全、合规性提供有力保障,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应继续加强数据保管管理,确保数据资产的安全与合规。
标签: #关于数据保管管理的专门规定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