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导读:
关系型数据库概述
关系型数据库(Relational Database)是一种基于关系模型的数据管理系统,它使用表格来存储数据,并通过SQL(Structured Query Language)语言进行数据查询、更新和操作,关系型数据库广泛应用于企业级应用、电子商务、金融等领域。
关系模型
关系模型是关系型数据库的核心概念,它由关系、属性、域、关系模式、键、外键等组成。
1、关系:关系是数据库中的基本数据结构,它由行(也称为元组)和列(也称为属性)组成,一个学生关系可以包含学号、姓名、性别、年龄等属性。
2、属性:属性是关系的列,它表示一个实体的某个特征,在学生关系中,学号、姓名、性别、年龄等都是属性。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3、域:域是属性的取值范围,它规定了属性可以取哪些值,学生关系的学号属性域可以是数字。
4、关系模式:关系模式是关系的结构定义,它描述了关系的属性和属性之间的关系,学生关系模式可以定义为(学号,姓名,性别,年龄)。
5、键:键是关系中的一个属性或属性组合,它唯一标识一个元组,在学生关系中,学号是键。
6、外键:外键是关系中的一个属性或属性组合,它参照另一个关系的键,外键用于建立关系之间的联系。
关系代数
关系代数是关系型数据库的一种抽象操作方法,它由并、交、差、笛卡尔积、选择、投影、连接等运算组成。
1、并:将两个关系合并为一个新关系,新关系包含两个关系的所有元组。
2、交:取两个关系的交集,新关系包含同时存在于两个关系中的元组。
3、差:取两个关系的差集,新关系包含存在于第一个关系但不存在于第二个关系中的元组。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4、笛卡尔积:将两个关系合并为一个新关系,新关系的元组是两个关系的元组的组合。
5、选择:从关系中选取满足条件的元组。
6、投影:从关系中选取指定的属性,形成一个新关系。
7、连接:将两个关系按照某个属性或属性组合进行匹配,形成一个新关系。
SQL语言
SQL语言是关系型数据库的标准查询语言,它包括数据定义语言(DDL)、数据操纵语言(DML)、数据控制语言(DCL)等。
1、数据定义语言(DDL):用于创建、修改和删除数据库对象,如表、视图、索引等。
2、数据操纵语言(DML):用于查询、插入、更新和删除数据,如SELECT、INSERT、UPDATE、DELETE等。
3、数据控制语言(DCL):用于控制数据库的访问权限,如GRANT、REVOKE等。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
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RDBMS)是用于管理关系型数据库的软件,常见的RDBMS有MySQL、Oracle、SQL Server、PostgreSQL等。
1、MySQL:开源的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具有高性能、稳定性、易用性等特点。
2、Oracle:商业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功能强大、性能卓越,广泛应用于企业级应用。
3、SQL Server:微软公司开发的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与Windows操作系统兼容性好。
4、PostgreSQL:开源的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具有良好的扩展性和稳定性。
关系型数据库原理是计算机科学和数据库领域的基础知识,通过对关系模型、关系代数、SQL语言和RDBMS的深入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关系型数据库的设计、开发和管理,在当今数据驱动的时代,关系型数据库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学习关系型数据库原理对于我们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标签: #关系型数据库原理图解详解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