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导读:
在信息化时代,政务数据已成为政府治理的重要基础,加强政务数据保护,保障国家信息安全,是当前我国面临的重要任务,在众多加强政务数据保护的措施中,有一些方法不仅效果不佳,甚至可能适得其反,本文将盘点加强政务数据保护措施中不应被采用的几种做法。
过度加密
加密是保护政务数据的重要手段,但过度加密却可能导致一系列问题,过度的加密会增加数据处理的复杂度,降低数据使用效率;加密强度过高可能导致加密密钥管理困难,一旦密钥泄露,数据安全将面临极大威胁;过度加密还可能影响数据的共享和开放,不利于政务数据资源的合理利用。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单一的数据存储方式
将政务数据全部存储在单一的数据中心或存储设备上,看似安全,实则存在风险,单一的数据存储方式容易成为攻击者的攻击目标;一旦数据中心或存储设备发生故障,数据将面临丢失或损坏的风险,应采用分布式存储、多副本存储等方式,提高政务数据的安全性。
忽视数据生命周期管理
政务数据从产生到销毁,需要经历多个阶段,忽视数据生命周期管理,可能导致数据在各个阶段存在安全隐患,在数据采集阶段,若未对数据进行严格的脱敏处理,可能导致敏感信息泄露;在数据存储阶段,若未对数据进行定期的备份和检查,可能导致数据损坏或丢失,应加强对政务数据生命周期的管理,确保数据在各个阶段的安全。
过度依赖人工审核
虽然人工审核在政务数据保护中具有一定的作用,但过度依赖人工审核会带来诸多问题,人工审核效率低下,难以满足大数据时代的需求;人工审核容易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导致审核结果不准确;人工审核难以覆盖所有数据,存在遗漏风险,应将人工审核与自动化审核相结合,提高政务数据保护的效率。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忽视数据安全意识培养
数据安全意识是政务数据保护的基础,忽视数据安全意识培养,可能导致政务工作人员在数据使用过程中出现违规操作,从而引发数据安全事件,应加强对政务工作人员的数据安全意识培训,提高其数据保护能力。
过度依赖技术手段
虽然技术手段在政务数据保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过度依赖技术手段可能导致以下问题:技术手段难以完全解决数据安全问题,存在漏洞;过度依赖技术手段可能导致政务工作人员对技术手段产生依赖,降低其自身的数据保护能力;技术手段的更新换代速度较快,可能导致原有技术手段逐渐失效。
忽视法律法规的完善
政务数据保护需要法律法规的支撑,忽视法律法规的完善,可能导致政务数据保护工作陷入困境,应加强政务数据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修订,为政务数据保护提供有力保障。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在加强政务数据保护的过程中,应避免上述七种措施,以实现政务数据的安全、高效、合理利用。
标签: #加强政务数据保护的措施不包括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