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导读: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据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为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保护个人信息权益,我国于2021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以下简称《数据安全法》),本文将针对《数据安全法》适用范围进行解读,旨在帮助读者了解哪些领域被纳入该法调整范围,以及哪些行为属于违规。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数据安全法》适用范围
1、适用主体
《数据安全法》适用于在中国境内收集、存储、使用、加工、传输、提供、公开、删除数据的中国境内外组织和个人,这意味着,无论数据主体位于何处,只要其行为涉及中国境内的数据,均需遵守《数据安全法》的相关规定。
2、适用领域
(1)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运营者:包括电力、通信、交通、水利、石油、天然气、金融、公共服务等领域。
(2)数据处理者:包括数据收集、存储、使用、加工、传输、提供、公开、删除等环节的数据处理主体。
(3)数据主体:包括个人和组织,其数据权益受到《数据安全法》保护。
(4)数据安全事件监测、预警、应急处置等相关部门。
3、适用行为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1)数据处理活动:包括数据收集、存储、使用、加工、传输、提供、公开、删除等环节。
(2)数据安全风险评估、数据安全审查、数据安全认证等数据安全相关活动。
(3)数据安全事件监测、预警、应急处置等数据安全相关活动。
违规行为及法律责任
1、违规行为
(1)未经授权或者超出授权范围收集、使用、加工、传输、提供、公开个人信息;
(2)非法获取、出售或者提供个人信息;
(3)篡改、删除个人信息;
(4)未采取有效措施保障数据安全,导致数据泄露、损毁、丢失;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5)未按照规定履行数据安全风险评估、数据安全审查、数据安全认证等义务;
(6)未按照规定报告、处置数据安全事件。
2、法律责任
(1)行政责任:对违规行为,有关部门可以依法给予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吊销许可证等行政处罚。
(2)刑事责任:对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的适用范围广泛,涵盖了数据收集、存储、使用、加工、传输、提供、公开、删除等各个环节,旨在保障数据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广大组织和个人应充分了解《数据安全法》的相关规定,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共同维护良好的数据安全环境。
标签: #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适用范围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