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个人信息泄露事件频发,个人隐私数据安全问题日益凸显,为保护公民个人信息,维护网络空间秩序,我国于2021年6月10日发布了《个人隐私数据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本文将详细解读《条例》全文,以期为我国个人隐私数据保护工作提供有益参考。
1、适用范围
《条例》适用于在中国境内收集、存储、使用、加工、传输、提供、公开个人信息的活动,以及开展个人信息处理活动所涉及的个人信息处理者。
2、基本原则
(1)合法、正当、必要原则:个人信息处理者收集、使用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不得过度收集、使用个人信息。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2)明确告知原则:个人信息处理者收集、使用个人信息,应当明确告知个人信息主体,并取得其同意。
(3)最小化原则:个人信息处理者收集、使用个人信息,应当限于实现处理目的的最小范围,不得过度处理。
(4)安全原则:个人信息处理者应当采取必要措施,确保个人信息安全,防止个人信息泄露、损毁、丢失。
3、个人信息处理者的义务
(1)告知义务:个人信息处理者应当向个人信息主体告知其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目的、方式、范围等。
(2)同意义务:个人信息处理者收集、使用个人信息,应当取得个人信息主体的同意。
(3)个人信息主体权利保护义务:个人信息处理者应当保障个人信息主体对其个人信息的知情权、更正权、删除权等。
(4)个人信息安全保护义务:个人信息处理者应当采取必要措施,确保个人信息安全,防止个人信息泄露、损毁、丢失。
4、个人信息处理活动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1)收集:个人信息处理者收集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不得过度收集。
(2)存储:个人信息处理者存储个人信息,应当采取必要措施,确保个人信息安全。
(3)使用:个人信息处理者使用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不得过度使用。
(4)加工:个人信息处理者加工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不得过度加工。
(5)传输:个人信息处理者传输个人信息,应当采取必要措施,确保个人信息安全。
(6)提供:个人信息处理者提供个人信息,应当取得个人信息主体的同意。
(7)公开:个人信息处理者公开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不得过度公开。
5、个人信息主体权利
(1)知情权:个人信息主体有权了解其个人信息被收集、使用、加工、传输、提供、公开等情况。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2)更正权:个人信息主体有权要求个人信息处理者更正其错误信息。
(3)删除权:个人信息主体有权要求个人信息处理者删除其个人信息。
(4)访问权:个人信息主体有权查询、复制其个人信息。
(5)限制处理权:个人信息主体有权要求个人信息处理者限制其个人信息的处理。
(6)反对权:个人信息主体有权反对个人信息处理者处理其个人信息。
(7)可携带权:个人信息主体有权将其个人信息转移至其他个人信息处理者。
《个人隐私数据保护条例》的发布,标志着我国个人隐私数据保护工作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在全面实施《条例》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的数据安全意识,共同构建数据安全与个人隐私的坚实防线。
标签: #个人隐私数据保护条例全文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