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导读:
数据库基本概念
1、数据库(Database):存储大量数据、能够按照数据间逻辑关系进行组织、管理和检索的计算机系统。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2、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负责数据库的建立、使用和维护的软件系统。
3、数据模型:描述数据库中数据之间逻辑关系的模型,包括概念模型、逻辑模型和物理模型。
4、关系模型:基于集合论的数据模型,用二维表表示实体及其关系。
5、实体-关系模型(E-R模型):一种概念模型,用实体、属性和关系来描述现实世界中的事物及其相互关系。
关系数据库设计
1、范式理论:用于指导关系数据库设计的理论,包括以下几种范式:
(1)第一范式(1NF):字段不可再分,每列都是不可再分的数据项。
(2)第二范式(2NF):满足1NF,且所有非主属性完全依赖于主键。
(3)第三范式(3NF):满足2NF,且非主属性不传递依赖于主键。
(4)BCNF(Boyce-Codd范式):满足3NF,且所有属性都不传递依赖于任何候选键。
2、聚集与散列函数:用于提高数据库查询效率的技术,包括以下几种:
(1)哈希函数:将数据映射到散列值,提高数据检索速度。
(2)索引:根据数据属性创建的辅助数据结构,加快查询速度。
SQL语言
1、数据定义语言(DDL):用于创建、修改和删除数据库对象的语句,包括:
(1)CREATE:创建数据库、表、视图等。
(2)ALTER:修改数据库、表、视图等。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3)DROP:删除数据库、表、视图等。
2、数据操纵语言(DML):用于插入、删除、更新和查询数据的语句,包括:
(1)INSERT:插入数据。
(2)DELETE:删除数据。
(3)UPDATE:更新数据。
(4)SELECT:查询数据。
3、数据控制语言(DCL):用于控制数据库访问权限的语句,包括:
(1)GRANT:授权用户访问数据库对象。
(2)REVOKE:撤销用户访问数据库对象的权限。
数据库事务
1、事务:一组操作序列,要么全部执行,要么全部不执行。
2、事务特性:
(1)原子性(Atomicity):事务的所有操作要么全部完成,要么全部不完成。
(2)一致性(Consistency):事务执行过程中,数据始终保持一致。
(3)隔离性(Isolation):事务的执行不受其他事务的影响。
(4)持久性(Durability):事务一旦提交,其结果将永久保存。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3、事务隔离级别:
(1)读未提交(Read Uncommitted):允许事务读取未提交的数据。
(2)读已提交(Read Committed):允许事务读取已提交的数据。
(3)可重复读(Repeatable Read):保证事务在执行过程中读取到的数据是一致的。
(4)串行化(Serializable):保证事务的执行顺序。
数据库安全与性能优化
1、数据库安全:包括用户权限管理、数据加密、访问控制等。
2、性能优化:
(1)索引优化:合理创建索引,提高查询效率。
(2)查询优化:优化SQL语句,减少查询时间。
(3)硬件优化:提高服务器性能,如增加CPU、内存等。
(4)数据库参数调整:调整数据库参数,提高数据库性能。
数据库原理与设计是计算机科学中的重要领域,掌握数据库基本概念、设计方法、SQL语言和事务管理等知识,对于从事数据库相关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数据库原理与设计核心知识点进行了解析,希望能为广大读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标签: #数据库原理与设计答案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