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导读: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据已成为国家战略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支撑作用,数据安全风险也日益凸显,个人隐私泄露、数据滥用等问题层出不穷,为了保护数据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我国于2021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本文将从数据保护条例适用范围的角度,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解析及解读。
数据保护条例适用范围概述
1、适用主体
(1)国家机关:各级政府及其部门、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等。
(2)数据处理者:包括数据处理者、数据处理服务商、数据处理平台等。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3)数据处理者委托的数据处理者:在委托关系中,受委托的数据处理者需遵守数据保护条例的相关规定。
2、适用客体
(1)数据:包括个人信息、重要数据、敏感数据等。
(2)数据处理活动:包括数据的收集、存储、使用、加工、传输、提供、公开、删除等。
3、适用领域
(1)公共领域:涉及国家安全、公共利益、公共利益的领域。
(2)私人领域:涉及个人隐私、个人信息的领域。
(3)混合领域:既涉及公共利益,又涉及个人隐私、个人信息的领域。
数据保护条例适用范围具体解析
1、国家机关
(1)依法履行数据安全监管职责,对数据处理活动进行监管。
(2)建立健全数据安全管理制度,保障数据安全。
(3)对数据处理者进行监督检查,确保其遵守数据保护条例。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2、数据处理者
(1)合法、合理、必要地收集、使用、加工、传输、提供、公开、删除个人信息。
(2)采取技术措施和其他必要措施,确保数据安全。
(3)建立健全数据安全管理制度,保障数据安全。
3、数据处理者委托的数据处理者
(1)按照委托协议约定,合法、合理、必要地处理数据。
(2)采取技术措施和其他必要措施,确保数据安全。
(3)协助数据处理者建立健全数据安全管理制度,保障数据安全。
4、数据类型
(1)个人信息:涉及个人身份、财产、健康状况、社会关系等方面的信息。
(2)重要数据:涉及国家安全、公共利益、公共利益的领域,具有重大价值的数据。
(3)敏感数据: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等方面的数据。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5、数据处理活动
(1)收集:在合法、合理、必要的前提下,收集个人信息。
(2)存储:采取技术措施,确保数据安全存储。
(3)使用:在合法、合理、必要的前提下,使用个人信息。
(4)加工:对数据进行处理,使其满足特定需求。
(5)传输:在合法、合理、必要的前提下,传输个人信息。
(6)提供:向他人提供个人信息。
(7)公开:在合法、合理、必要的前提下,公开个人信息。
(8)删除:在合法、合理、必要的前提下,删除个人信息。
数据保护条例适用范围广泛,涉及多个主体、多个领域,为了保障数据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我们需要深入了解数据保护条例的适用范围,加强数据安全管理,共同构建安全、可靠、可信的数据环境。
标签: #数据保护条例适用范围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