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政务数据已成为政府治理的重要资源,为规范政务数据管理,提高政务数据质量和应用水平,保障政务数据安全,我国政府颁布了《政务数据管理办法》,本文将对《政务数据管理办法》进行全文解读,旨在帮助读者全面了解该办法的内容和意义。
1、总则
《政务数据管理办法》明确了政务数据管理的目的、原则和适用范围,政务数据管理的目的是提高政务数据质量和应用水平,保障政务数据安全,促进政务数据资源共享;原则包括依法管理、安全可控、开放共享、科学规范、高效便民等;适用范围涵盖各级政府及其所属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
2、政务数据分类分级
《政务数据管理办法》对政务数据进行了分类分级,将政务数据分为基础数据、业务数据、行政记录、统计数据等四大类,并依据数据敏感性、重要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将政务数据分为公开数据、内部数据、涉密数据三个等级。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3、政务数据采集与共享
(1)政务数据采集:政务数据采集应遵循合法、合规、真实、准确、完整、及时的原则,政府部门应建立健全数据采集制度,明确数据采集范围、方式、程序和责任。
(2)政务数据共享:政务数据共享应遵循自愿、平等、互利、安全的原则,政府部门应建立健全数据共享机制,明确数据共享范围、方式、程序和责任。
4、政务数据安全保障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政务数据管理办法》强调政务数据安全保障的重要性,要求各级政府及其所属部门加强政务数据安全体系建设,包括数据安全管理制度、数据安全技术保障、数据安全监督考核等方面。
5、政务数据开放与利用
《政务数据管理办法》鼓励政务数据开放与利用,要求各级政府及其所属部门积极推动政务数据开放,提高政务数据利用率,对政务数据开放的范围、方式、程序和责任进行了明确规定。
6、监督与考核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政务数据管理办法》明确了政务数据管理的监督与考核机制,要求各级政府及其所属部门建立健全数据质量监督考核制度,确保政务数据质量和应用水平。
《政务数据管理办法》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政务数据管理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该办法的出台,对于提高政务数据质量和应用水平、保障政务数据安全、促进政务数据资源共享具有重要意义,各级政府及其所属部门应认真贯彻落实《政务数据管理办法》,构建安全、高效、透明的新型政务数据管理体系,为我国政府治理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标签: #政务数据管理办法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