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导读: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个人数据已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资源,个人数据泄露事件频发,严重侵犯了公民的隐私权,为了保护个人数据隐私,我国于2021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以下简称《个人信息保护法》),本文将根据《个人信息保护法》的相关规定,探讨个人数据隐私保护法的保护范围、保护措施以及实践中的问题,以期为实现个人数据隐私保护提供有益参考。
个人数据隐私保护法的保护范围
1、个人信息
《个人信息保护法》所指的个人信息,是指以电子或者其他方式记录的能够单独或者与其他信息结合识别特定自然人的各种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证件号码、生物识别信息、住址、电话号码、电子邮箱、健康信息、财务信息等。
2、个人隐私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个人隐私是指个人不愿为他人所知悉的,与其个人身份、行为、生活等相关的信息,个人隐私包括但不限于个人身份信息、个人行为信息、个人生活信息等。
3、个人数据
个人数据是指个人信息的原始记录,包括但不限于个人身份信息、个人行为信息、个人生活信息等,个人数据在收集、存储、使用、加工、传输、提供、公开等过程中,应当符合《个人信息保护法》的相关规定。
个人数据隐私保护法的保护措施
1、明确个人信息处理者的义务
《个人信息保护法》规定,个人信息处理者应当遵守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依法处理个人信息,个人信息处理者应当采取技术措施和其他必要措施,确保个人信息的安全,防止个人信息泄露、损毁、篡改等。
2、强化个人信息主体权利
《个人信息保护法》赋予个人信息主体多项权利,包括知情权、选择权、访问权、更正权、删除权、限制处理权、反对权、诉讼权等,个人信息主体有权要求个人信息处理者对其个人信息进行核实、更正、删除等操作。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3、严格个人信息处理规则
《个人信息保护法》规定,个人信息处理者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1)合法、正当、必要原则:个人信息处理者收集、使用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
(2)明确告知原则:个人信息处理者收集、使用个人信息,应当向个人信息主体明确告知处理目的、处理方式、个人信息主体权利等。
(3)最小化原则:个人信息处理者收集、使用个人信息,应当限于实现处理目的的最小范围。
(4)安全原则:个人信息处理者应当采取技术措施和其他必要措施,确保个人信息的安全。
个人数据隐私保护法的实践问题
1、法律适用问题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个人信息保护法》实施后,部分地方政府、企业等在个人信息处理过程中,对法律适用存在争议,对于个人信息处理者在何种情况下可以收集、使用个人信息,以及如何平衡个人信息保护与公共利益的冲突等问题,尚需进一步明确。
2、监管力度问题
《个人信息保护法》实施后,监管部门在执法过程中,面临着监管力度不足的问题,部分个人信息处理者对法律认识不足,存在违规处理个人信息的行为;监管部门在执法过程中,面临着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限制。
3、技术手段问题
《个人信息保护法》要求个人信息处理者采取技术措施确保个人信息安全,在实际操作中,部分个人信息处理者对技术手段的认识和应用存在不足,导致个人信息安全风险增加。
个人数据隐私保护法是我国个人信息保护的重要法律依据,在《个人信息保护法》实施过程中,我们要不断总结经验,完善法律制度,加强监管力度,提高个人信息处理者的法律意识,共同构建安全、可靠的个人信息保护环境。
标签: #个人数据 隐私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