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导读: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政务数据在政府治理中的地位日益凸显,政务数据泄露事件频发,对国家安全、公共利益和个人隐私造成了严重威胁,为了加强政务数据保护,我国政府及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实施过程中,有些措施可能并不适用于政务数据保护,本文将解析这些应避免的措施。
过度依赖技术手段
在政务数据保护中,部分部门过度依赖技术手段,认为只要实现了数据加密、访问控制等技术要求,就能确保数据安全,技术手段并非万能,过度依赖技术手段可能导致以下问题: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1、技术更新换代周期短,难以跟上黑客攻击手段的更新速度,导致数据保护效果不稳定。
2、技术手段实施成本较高,对财政投入要求较大,可能造成资源浪费。
3、技术手段难以解决人为因素引发的数据泄露问题,如内部人员违规操作等。
忽视数据分类分级管理
政务数据涉及国家安全、公共利益和个人隐私等多个方面,不同类型的数据具有不同的敏感程度,部分部门在数据保护过程中,忽视数据分类分级管理,导致以下问题:
1、无法根据数据敏感程度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容易造成数据泄露。
2、数据分类分级管理不明确,导致数据保护责任不明确,难以追究相关责任。
3、数据分类分级管理不规范,可能导致数据保护工作陷入混乱。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过度强调数据共享
政务数据共享是提高政府治理效能的重要手段,但过度强调数据共享可能导致以下问题:
1、数据共享过程中,数据安全难以得到有效保障,容易造成数据泄露。
2、数据共享过程中,数据共享范围和方式不规范,可能导致数据滥用。
3、数据共享过程中,数据共享责任不明确,难以追究相关责任。
忽视数据生命周期管理
政务数据生命周期管理是指对政务数据从产生、存储、使用、共享到销毁的全程进行管理,部分部门在数据保护过程中,忽视数据生命周期管理,导致以下问题:
1、数据在存储、使用过程中,存在安全隐患,容易造成数据泄露。
2、数据在销毁过程中,未按规定进行销毁,可能导致数据泄露。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3、数据生命周期管理不完善,导致数据保护工作陷入困境。
过度依赖外部审计
部分部门在数据保护过程中,过度依赖外部审计,认为外部审计能确保数据安全,外部审计存在以下问题:
1、外部审计周期较长,难以及时发现问题。
2、外部审计人员对政务数据了解有限,可能导致审计结果不准确。
3、外部审计过程中,可能导致内部人员产生抵触情绪,不利于数据保护工作的开展。
在加强政务数据保护过程中,应避免过度依赖技术手段、忽视数据分类分级管理、过度强调数据共享、忽视数据生命周期管理和过度依赖外部审计等措施,只有从多个方面入手,才能有效提高政务数据保护水平。
标签: #加强政务数据保护的措施不包括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