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导读: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据已成为国家战略资源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为保护数据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我国于2021年6月1日起正式施行《数据安全法》(以下简称“《数据安全法》”),本文将结合图文形式,对《数据安全法》进行解读,帮助大家全面了解我国数据安全的法律框架。
数据安全法的基本原则
1、法律地位:《数据安全法》是我国数据安全领域的基础性法律,确立了数据安全的基本原则和制度框架。
2、法律宗旨:保障数据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促进数据开发利用。
3、法律适用范围:适用于在我国境内收集、存储、使用、加工、传输、提供、公开、销毁数据的活动。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4、法律责任:明确了数据安全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包括行政处罚、刑事责任等。
1、数据分类分级
《数据安全法》规定,国家建立数据分类分级制度,将数据分为以下五类:
(1)国家核心数据:涉及国家安全和公共利益的数据。
(2)重要数据:涉及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的数据。
(3)一般数据:除国家核心数据和重要数据外的其他数据。
(4)个人数据:涉及个人隐私的数据。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5)公共数据:属于公共领域的数据。
2、数据安全保护
(1)数据安全风险评估:数据收集、存储、使用、加工、传输、提供、公开等环节,应当进行数据安全风险评估。
(2)数据安全保护措施:数据主体应当采取必要的技术和管理措施,确保数据安全。
(3)数据安全事件应对:数据主体应当制定数据安全事件应急预案,及时处置数据安全事件。
3、数据跨境传输
(1)数据跨境传输限制:国家实行数据跨境传输限制制度,对涉及国家安全、社会公共利益和个人隐私的数据,实行限制性传输。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2)数据跨境传输审批:数据主体进行数据跨境传输,应当依法办理审批手续。
4、数据安全监管
(1)数据安全监管机构:国家设立数据安全监管机构,负责数据安全监管工作。
(2)数据安全监管措施:数据安全监管机构依法对数据安全违法行为进行查处。
《数据安全法》是我国数据安全领域的重要法律,为我国数据安全提供了法律保障,了解《数据安全法》的内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维护数据安全,促进数据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们要严格遵守《数据安全法》的规定,共同营造安全、稳定、可靠的数据环境。
标签: #数据安全法解读图文版的内容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