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导读: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政策背景
随着我国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数据资产日益丰富,为规范银行业金融机构数据治理,防范数据风险,提高数据质量,促进数据价值释放,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保监会、中国证监会联合发布了《银行业金融机构数据治理指引》(以下简称《指引》),该《指引》自2023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旨在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强数据治理,提升金融服务水平。
1、明确数据治理目标
《指引》明确指出,银行业金融机构数据治理的目标是确保数据安全、合规、可用、可靠,为业务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保障数据安全:确保数据在采集、存储、传输、使用等各个环节的安全,防止数据泄露、篡改、丢失等风险。
(2)确保数据合规: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行业标准及内部规定,确保数据采集、使用、共享等环节的合规性。
(3)提高数据质量:通过数据清洗、整合、标准化等手段,提升数据质量,为业务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4)促进数据价值释放:充分发挥数据在业务创新、风险防控、客户服务等方面的价值,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转型升级。
2、规范数据治理组织架构
《指引》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建立健全数据治理组织架构,明确数据治理职责,确保数据治理工作有序开展,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设立数据治理委员会:负责制定数据治理战略、政策、制度,协调各部门数据治理工作。
(2)设立数据管理部门:负责数据治理日常工作,包括数据采集、存储、传输、使用、共享等环节。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3)设立数据治理团队:负责具体实施数据治理项目,包括数据清洗、整合、标准化等。
3、规范数据治理流程
《指引》明确了银行业金融机构数据治理的流程,包括数据采集、存储、传输、使用、共享等环节,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数据采集:确保数据来源合法、合规,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初步清洗和整理。
(2)数据存储:采用安全可靠的数据存储方式,确保数据安全、稳定。
(3)数据传输:采用加密、脱敏等技术手段,确保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安全。
(4)数据使用:根据业务需求,对数据进行清洗、整合、标准化,为业务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5)数据共享:在确保数据安全、合规的前提下,推动数据在集团内部、行业内部、外部等范围内的共享。
4、加强数据治理风险管理
《指引》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建立健全数据治理风险管理体系,对数据治理风险进行全面识别、评估、监控和处置,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数据安全风险:加强对数据泄露、篡改、丢失等风险的防范和应对。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2)数据合规风险:确保数据采集、使用、共享等环节的合规性。
(3)数据质量风险:通过数据清洗、整合、标准化等手段,提升数据质量。
(4)数据价值风险:充分发挥数据在业务创新、风险防控、客户服务等方面的价值。
实施路径
1、加强组织领导,明确数据治理责任,银行业金融机构应成立数据治理委员会,负责制定数据治理战略、政策、制度,确保数据治理工作有序开展。
2、建立健全数据治理组织架构,明确各部门职责,设立数据管理部门和数据治理团队,负责具体实施数据治理项目。
3、制定数据治理流程,规范数据采集、存储、传输、使用、共享等环节,确保数据在各个环节的安全、合规、可用、可靠。
4、加强数据治理风险管理,建立健全数据治理风险管理体系,对数据治理风险进行全面识别、评估、监控和处置。
5、开展数据治理培训,提升员工数据治理意识和能力,通过内部培训、外部交流等方式,提高员工数据治理水平。
《银行业金融机构数据治理指引》的发布,对于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强数据治理、防范数据风险、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具有重要意义,银行业金融机构应认真贯彻落实《指引》要求,切实加强数据治理工作,为我国金融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标签: #银行业金融机构数据治理指引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