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导读: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背景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逐渐成为国家战略资源,在享受信息技术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个人信息泄露、数据滥用等问题日益突出,为了规范数据处理活动,保障个人信息安全,我国于2021年6月10日颁布了《数据安全法》(以下简称“《数据安全法》”),第二十七条对数据处理活动中的个人信息保护提出了明确要求,本文将对此进行深度解读。
《数据安全法》第二十七条规定:“数据处理者处理个人信息,应当遵守下列规定:(一)明确个人信息处理的目的、范围和方式;(二)采取必要措施保障个人信息安全,防止个人信息泄露、篡改、丢失;(三)采取技术措施和其他必要措施,防止个人信息被非法获取、使用、泄露、篡改、毁损;(四)建立健全个人信息保护制度,明确个人信息保护责任,加强个人信息保护工作;(五)对个人信息处理活动进行记录,并保存至少三年;(六)不得将个人信息用于法定目的之外的其他目的;(七)不得泄露、篡改、毁损个人信息;(八)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存储个人信息;(九)不得出售、非法提供个人信息;(十)不得利用个人信息进行不正当竞争;(十一)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个人信息保护义务。”
解读
1、明确个人信息处理的目的、范围和方式
《数据安全法》要求数据处理者在处理个人信息前,必须明确个人信息处理的目的、范围和方式,这有助于确保个人信息处理活动合法、合理、正当,避免过度收集、滥用个人信息。
2、采取必要措施保障个人信息安全
个人信息安全是《数据安全法》的核心要求,数据处理者需采取必要措施,如加密、脱敏等技术手段,防止个人信息泄露、篡改、丢失。
3、防止个人信息被非法获取、使用、泄露、篡改、毁损
《数据安全法》要求数据处理者采取技术措施和其他必要措施,确保个人信息不被非法获取、使用、泄露、篡改、毁损,这有助于提高个人信息安全防护水平,降低信息安全风险。
4、建立健全个人信息保护制度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个人信息保护制度是保障个人信息安全的重要手段。《数据安全法》要求数据处理者建立健全个人信息保护制度,明确个人信息保护责任,加强个人信息保护工作。
5、对个人信息处理活动进行记录,并保存至少三年
《数据安全法》要求数据处理者对个人信息处理活动进行记录,并保存至少三年,这有助于监管部门追溯个人信息处理活动,及时发现和处理个人信息安全问题。
6、不得将个人信息用于法定目的之外的其他目的
《数据安全法》要求数据处理者不得将个人信息用于法定目的之外的其他目的,这有助于防止个人信息被滥用。
7、不得泄露、篡改、毁损个人信息
《数据安全法》明确禁止数据处理者泄露、篡改、毁损个人信息,确保个人信息安全。
8、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存储个人信息
《数据安全法》要求数据处理者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存储个人信息,这有助于规范数据处理活动,保护个人信息安全。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9、不得出售、非法提供个人信息
《数据安全法》禁止数据处理者出售、非法提供个人信息,防止个人信息被非法利用。
10、不得利用个人信息进行不正当竞争
《数据安全法》要求数据处理者不得利用个人信息进行不正当竞争,维护市场秩序。
11、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个人信息保护义务
《数据安全法》要求数据处理者遵守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个人信息保护义务,确保个人信息安全。
《数据安全法》第二十七条对数据处理活动中的个人信息保护提出了明确要求,旨在规范数据处理活动,保障个人信息安全,数据处理者应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切实履行个人信息保护责任,共同维护个人信息安全。
标签: #数据安全法第二十七条解读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