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导读: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数据已成为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数据泄露、滥用等问题也日益凸显,为加强数据保护,我国于2021年6月10日颁布了《数据安全法》,并于2021年9月1日起正式实施,此后,为完善数据保护体系,我国又于2021年12月20日发布了《个人信息保护法》,并于2022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这两部法律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数据保护工作迈入了新时代,本文将结合《数据保护法》和《个人信息保护法》,对《中国数据保护条例》进行解读。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立法背景与意义
近年来,我国互联网经济发展迅速,数据已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数据安全形势严峻,数据泄露、滥用等问题频发,为应对这一挑战,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数据保护工作,积极推动数据保护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通过立法,明确数据保护的原则、制度、措施,有助于提高全社会数据安全意识,促进数据资源的合理利用,保障国家安全、公共利益和公民个人信息权益。
数据保护原则
《数据保护法》和《个人信息保护法》明确了数据保护的基本原则,包括:
1、合法、正当、必要原则:数据处理者收集、使用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不得超出实现处理目的所必需的范围。
2、最小化原则:数据处理者收集、使用个人信息,应当限于实现处理目的所必需的范围,不得过度收集个人信息。
3、明示原则:数据处理者收集、使用个人信息,应当以书面、口头等方式向信息主体明示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目的、方式、范围等。
4、保障原则:数据处理者应当采取必要措施,保障个人信息安全,防止个人信息泄露、损毁、丢失等。
5、依法处理原则:数据处理者处理个人信息,应当遵守法律法规,不得损害国家利益、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数据保护制度
《数据保护法》和《个人信息保护法》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数据保护制度,包括:
1、数据分类分级制度:根据数据类型、敏感程度等因素,对数据进行分类分级,实施差异化保护。
2、数据安全风险评估制度:数据处理者应当对数据处理活动进行安全风险评估,采取必要措施,保障数据安全。
3、数据安全事件报告制度:数据处理者发现数据安全事件,应当立即采取补救措施,并按照规定报告有关部门。
4、数据安全认证制度:鼓励数据处理者通过数据安全认证,提高数据安全水平。
5、数据安全审查制度:对涉及国家安全、公共利益的数据处理活动,实行安全审查。
个人信息保护
《个人信息保护法》明确了个人信息保护的基本要求,包括: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1、明确个人信息定义:个人信息是指以电子或者其他方式记录的能够单独或者与其他信息结合识别特定自然人的各种信息。
2、个人信息处理规则:数据处理者处理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并采取技术措施和其他必要措施保障信息安全。
3、个人信息主体权利:个人信息主体享有知情权、选择权、删除权、更正权、查询权等权利。
4、个人信息跨境传输规则:个人信息跨境传输,应当符合法律法规和国家网信部门的规定。
《中国数据保护条例》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数据保护工作迈上了新台阶,我国将继续加强数据保护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推动数据安全治理体系建设,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标签: #数据保护条例 中国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