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导读:
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概述
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通过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形成的具有道德品质、法治素养、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等方面的综合素养,根据我国《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道德素养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道德素养是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核心,主要包括诚信、友善、公正、宽容、敬业、奉献等价值观,学生通过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学会分辨是非、善恶,形成正确的道德判断能力。
(1)诚信:诚信是做人的根本,要求学生做到诚实守信,不说谎、不作弊,对人守信、对事负责。
(2)友善:友善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准则,要求学生关爱他人,尊重他人,学会换位思考,与人和谐相处。
(3)公正:公正是指对待事物公平、公正,要求学生具备公平意识,维护社会正义。
(4)宽容:宽容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要求学生学会宽容他人,理解他人,化解矛盾。
(5)敬业:敬业是职业精神的体现,要求学生热爱本职工作,认真负责,追求卓越。
(6)奉献:奉献是社会责任感的体现,要求学生关心社会,关爱他人,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
2、法治素养
法治素养是指学生在法律知识、法律意识、法律实践等方面形成的综合素养,主要包括法律知识、法律意识、法律实践三个方面。
(1)法律知识:学生应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了解国家的法律法规,知道自己的权利和义务。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2)法律意识:学生应具备法律意识,知道法律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自觉遵守法律。
(3)法律实践:学生应积极参与法律实践,如模拟法庭、法律知识竞赛等,提高法律素养。
3、公民意识
公民意识是指学生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形成的具有公民责任感和公民素养的综合素养,主要包括公民责任感、公民素养两个方面。
(1)公民责任感:学生应具备公民责任感,关心国家大事,积极参与社会事务,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
(2)公民素养:学生应具备良好的公民素养,如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团结友善、文明礼貌等。
4、社会责任感
社会责任感是指学生在面对社会问题时,能够主动承担责任,积极参与社会建设,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的综合素养,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关爱他人:学生应关心弱势群体,关爱他人,积极参与公益活动,传递正能量。
(2)保护环境:学生应树立环保意识,关注生态环境,积极参与环保行动。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3)维护社会稳定:学生应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积极参与社会建设,维护社会稳定。
5、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指学生在面对新问题、新挑战时,能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不断提高自身能力的综合素养,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创新意识:学生应具备创新意识,敢于质疑传统观念,勇于探索未知领域。
(2)创新思维:学生应培养创新思维,善于发现问题的本质,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3)创新能力:学生应提高创新能力,通过实践锻炼,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水平。
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法治素养、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使学生在面对各种社会问题时,能够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坚定的法治信仰、强烈的公民责任感,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标签: #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哪些内容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