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导读: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个人信息安全问题日益凸显,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个人信息保护,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2021年8月20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以下简称《个人信息保护法》),并于2021年11月1日起正式实施,这部法律的出台,标志着我国个人信息保护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本文将对此进行详细解读。
立法背景与意义
1、立法背景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个人信息泄露、滥用等问题日益严重,2018年,我国启动了《个人信息保护法》的立法工作,旨在解决个人信息保护中的突出问题,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个人信息保护体系。
2、立法意义
(1)完善个人信息保护法律体系,为个人信息保护提供有力法律支撑。
(2)明确个人信息处理规则,规范数据处理行为,减少个人信息泄露、滥用风险。
(3)强化个人信息保护责任,督促企业、组织和个人切实履行个人信息保护义务。
(4)提高个人信息保护意识,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个人信息保护的良好氛围。
1、个人信息定义与分类
《个人信息保护法》将个人信息定义为“以电子或者其他方式记录的能够单独或者与其他信息结合识别特定自然人身份或者反映特定自然人活动情况的各种信息”,根据信息敏感程度,个人信息分为一般个人信息和敏感个人信息。
2、个人信息处理规则
(1)合法、正当、必要原则:处理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不得过度处理。
(2)告知、同意原则:处理个人信息,应当告知个人处理目的、方式、范围等,并取得个人同意。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3)最小化原则:处理个人信息,应当限于实现处理目的所必需的范围和限度。
(4)安全原则:采取必要措施保障个人信息安全,防止个人信息泄露、篡改、毁损等。
3、个人信息主体权利
(1)知情权:个人有权了解其个人信息被处理的目的、方式、范围等信息。
(2)访问权:个人有权访问其个人信息,并要求更正、删除。
(3)删除权:个人有权要求删除其个人信息。
(4)更正权:个人有权要求更正其个人信息。
(5)限制处理权:个人有权要求限制其个人信息处理。
4、信息处理者义务
(1)建立健全个人信息保护制度,明确个人信息保护责任。
(2)采取技术措施和其他必要措施,保障个人信息安全。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3)对个人信息进行分类管理,确保个人信息安全。
(4)及时处理个人信息主体提出的权利请求。
(5)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出售或者提供个人信息。
实施与展望
1、实施阶段
《个人信息保护法》自2021年11月1日起正式实施,各地区、各部门要按照法律法规要求,加强组织领导,加大宣传力度,确保法律有效实施。
2、展望
《个人信息保护法》的实施,将有力推动我国个人信息保护工作迈上新台阶,我国将继续完善个人信息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加强监管力度,提高个人信息保护水平,为构建数字时代隐私保护新格局奠定坚实基础。
《个人信息保护法》的出台,是我国个人信息保护工作的重要里程碑,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落实这部法律,共同维护个人信息安全,为数字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标签: #隐私保护法最新消息解读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