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导读: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据库管理技术在各行各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数据库管理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人工管理、文件系统管理和数据库系统管理三个阶段,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三个阶段,分析数据冗余度的演变过程,并揭示数据库管理技术在提高数据冗余度方面的优势。
人工管理阶段
人工管理阶段是数据库管理技术的萌芽阶段,主要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在这个阶段,数据以文件形式存储在磁带、磁盘等存储介质上,没有专门的管理系统,数据冗余度较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数据冗余:由于没有统一的管理机制,相同的数据可能存储在多个文件中,导致数据冗余。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2、数据不一致:由于数据分散存储,不同文件中的数据可能存在差异,导致数据不一致。
3、数据独立性差:数据的存储与应用程序紧密耦合,一旦应用程序发生变化,数据结构也需要随之调整,导致数据独立性差。
文件系统管理阶段
文件系统管理阶段是数据库管理技术的初步发展阶段,大约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在这个阶段,人们开始使用文件管理系统对数据进行统一管理,数据冗余度有所降低,以下是这个阶段数据冗余度降低的原因:
1、文件管理系统:文件管理系统将数据组织成文件,并实现数据的统一管理,降低了数据冗余。
2、数据标准化:通过定义数据格式和结构,实现了数据的标准化,降低了数据不一致现象。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3、数据独立性:文件管理系统提供了较高的数据独立性,应用程序与数据结构分离,降低了数据冗余。
数据库系统管理阶段
数据库系统管理阶段是数据库管理技术的高级发展阶段,大约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在这个阶段,数据库管理系统应运而生,实现了对数据的集中管理、共享和高效利用,以下是这个阶段数据冗余度最低的原因:
1、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采用数据模型对数据进行组织,实现数据的集中存储和管理,降低了数据冗余。
2、数据规范化:通过规范化理论对数据进行分析和设计,消除数据冗余,提高数据一致性。
3、数据库设计优化:数据库设计者通过对数据库结构、索引等进行优化,降低数据冗余度。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4、数据仓库技术: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数据仓库技术应运而生,数据仓库将企业各个业务系统的数据进行整合,实现数据的高效利用,进一步降低数据冗余。
从人工管理到数据库系统管理,数据库管理技术在降低数据冗余度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随着数据库管理技术的不断发展,数据冗余度将继续降低,为我国信息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标签: #数据库管理技术的( )管理阶段 #数据冗余度最低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