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静脉输液并发症的应对策略与处理措施》
静脉输液是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手段之一,但在输液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各种并发症,如不及时处理,可能会对患者的健康造成严重影响,了解静脉输液的并发症及相应的处理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一、静脉输液的主要并发症
1、发热反应:多由于输入致热物质引起,如输液器、药品等,患者表现为发冷、寒战、发热等症状。
2、循环负荷过重:短时间内输入过多液体,导致心脏负荷过重,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咳嗽、咳粉红色泡沫痰等症状。
3、静脉炎:长期输注高浓度、刺激性较强的药液,或静脉内放置刺激性较强的导管,可引起静脉炎,表现为沿静脉走向出现条索状红线,局部组织发红、肿胀、灼热、疼痛等。
4、空气栓塞:大量空气进入静脉,可阻塞肺动脉入口,引起严重的呼吸困难和休克。
5、药液渗漏:输液过程中,药液渗出血管外,可引起局部组织肿胀、疼痛、甚至坏死。
6、药物过敏反应:某些药物可能引起过敏反应,如皮疹、瘙痒、呼吸困难等。
二、静脉输液并发症的处理措施
1、发热反应:
- 立即停止输液,保留静脉通路,更换输液器和药液。
- 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如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
- 给予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冷敷等。
- 遵医嘱给予抗过敏药物,如地塞米松、异丙嗪等。
- 如患者出现寒战、高热等症状,可给予解热镇痛药,如对乙酰氨基酚等。
2、循环负荷过重:
- 立即停止输液,协助患者取端坐位,两腿下垂,以减少回心血量。
- 给予高流量氧气吸入,一般氧流量为 6~8L/min。
- 遵医嘱给予镇静、平喘、强心、利尿等药物,如吗啡、氨茶碱、西地兰、速尿等。
- 必要时进行四肢轮扎,每 5~10 分钟放松一个肢体,可有效减少回心血量。
3、静脉炎:
- 立即停止输液,抬高患肢,促进静脉回流。
- 局部用 50%硫酸镁湿敷,每日 2~3 次,每次 20 分钟。
- 超短波理疗,每日 1 次,每次 15~20 分钟。
- 遵医嘱给予抗生素治疗,如青霉素、头孢菌素等。
- 如静脉炎严重,可局部涂抹喜辽妥等药物。
4、空气栓塞:
- 立即停止输液,通知医生。
- 协助患者取左侧卧位,头低足高,以利于气体向上漂移至右心室尖部,避开肺动脉入口。
- 给予高流量氧气吸入,一般氧流量为 6~8L/min。
- 有条件时,可通过中心静脉导管抽出空气。
- 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如呼吸、心率、血压等。
5、药液渗漏:
- 立即停止输液,拔出针头,局部按压。
- 根据药液的性质,给予相应的处理措施,如冷敷、热敷、药物湿敷等。
- 抬高患肢,促进药液吸收。
- 观察局部皮肤的变化,如有红肿、疼痛、水疱等,应及时处理。
6、药物过敏反应:
- 立即停止使用引起过敏的药物,保留静脉通路,更换输液器和药液。
- 立即皮下注射 0.1%肾上腺素 0.5~1ml,如症状不缓解,可每隔 30 分钟皮下注射一次,直至症状缓解。
- 给予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
- 遵医嘱给予抗过敏药物,如地塞米松、异丙嗪等。
- 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如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
- 如患者出现过敏性休克,应立即进行抢救,如建立静脉通路、补充血容量、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等。
三、预防静脉输液并发症的措施
1、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在输液前,应严格洗手,戴口罩、帽子,消毒穿刺部位,在输液过程中,应定期更换输液器和药液,以防止细菌污染。
2、选择合适的穿刺部位:应选择粗直、弹性好、易于固定的血管进行穿刺,避免在关节、静脉瓣、有炎症或有瘢痕的部位穿刺。
3、控制输液速度: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药物的性质等因素,合理控制输液速度,避免过快或过慢。
4、加强巡视:在输液过程中,护士应加强巡视,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如发现异常,应及时处理。
5、做好健康教育:应向患者及家属做好健康教育,告知他们输液的目的、注意事项等,让他们积极配合治疗。
静脉输液是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手段之一,但在输液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各种并发症,护士应加强对患者的观察和护理,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护士还应做好健康教育,让患者及家属了解静脉输液的相关知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