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导读:
《输液故障及排除方法详解》
输液是临床治疗中常用的给药方式之一,它可以快速有效地将药物输送到患者体内,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在输液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可能会出现一些故障,影响输液的顺利进行,本文将详细介绍输液过程中常见的故障及排除方法,以帮助护士和患者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确保输液的安全和有效。
输液故障的分类
1、溶液不滴:这是输液过程中最常见的故障之一,表现为输液管内无液体滴入或滴入速度非常缓慢。
2、滴管内液面过高:滴管内液面超过滴管的 1/2 以上,影响输液的速度和观察。
3、滴管内液面过低:滴管内液面过低,滴管内形成负压,导致液体无法顺利滴入。
4、滴管内液面自行下降:在输液过程中,滴管内液面自行下降,速度较快,可能是由于滴管或输液管有破损、漏气等原因引起的。
5、输液部位疼痛、肿胀:输液部位出现疼痛、肿胀等症状,可能是由于针头刺破血管、输液速度过快、药物刺激等原因引起的。
6、输液反应:输液过程中,患者出现发热、寒战、皮疹等症状,可能是由于药物过敏、输液速度过快、输液器污染等原因引起的。
输液故障的原因及排除方法
1、溶液不滴
针头滑出血管外:表现为液体注入皮下组织,局部肿胀并有疼痛,处理方法是拔出针头,另选血管重新穿刺。
针头斜面紧贴血管壁:表现为液体滴入不畅或不滴,处理方法是调整针头位置或适当变换肢体位置,直到点滴通畅。
针头阻塞:表现为药液不滴,轻轻挤压输液管有阻力,且无回血,处理方法是用注射器抽取生理盐水,缓慢冲洗输液管,若有阻力,可将针头拔出,更换针头后重新穿刺。
压力过低:由于输液瓶位置过低或患者肢体抬举过高,导致药液压力过低,处理方法是适当抬高输液瓶或放低患者肢体。
静脉痉挛:由于穿刺时肢体暴露在冷环境中或输入的药液温度过低,导致静脉痉挛,处理方法是局部热敷以缓解痉挛。
2、滴管内液面过高
滴管侧壁有调节孔:关闭输液调节器,打开调节孔,使滴管内的液体缓缓流入输液瓶,直至滴管内液面降至所需高度,然后关闭调节孔,继续输液。
滴管侧壁无调节孔:可将输液瓶取下,倾斜输液瓶,使插入瓶内的针头露出液面,待滴管内液体缓缓流入瓶内后,再将输液瓶挂回原处,继续输液。
3、滴管内液面过低
滴管侧壁有调节孔:关闭输液调节器,打开调节孔,待滴管内液面升至所需高度时,关闭调节孔,继续输液。
滴管侧壁无调节孔:可夹住滴管下端的输液管,用手挤压滴管,使滴管内的液体流入输液瓶,直至滴管内液面升至所需高度,然后松开滴管下端的输液管,继续输液。
4、滴管内液面自行下降
滴管或输液管有破损、漏气:检查滴管和输液管是否有破损、漏气的地方,如有,应及时更换。
滴管内液面过高:按照上述滴管内液面过高的处理方法进行处理。
输液速度过快:减慢输液速度,观察滴管内液面是否不再下降。
5、输液部位疼痛、肿胀
针头刺破血管:拔出针头,另选血管重新穿刺。
输液速度过快:减慢输液速度,观察患者的反应。
药物刺激:更换输液药物或调整输液速度。
6、输液反应
发热反应:立即停止输液,保留静脉通路,更换输液器和药物,遵医嘱给予抗过敏药物和激素治疗,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
寒战反应:立即停止输液,给予保暖措施,遵医嘱给予抗过敏药物和激素治疗,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
皮疹反应:立即停止输液,给予抗过敏药物治疗,密切观察患者的皮肤变化和病情发展。
输液故障的预防措施
1、加强巡视:护士应加强对输液患者的巡视,及时发现并处理输液故障。
2、正确选择针头和输液管: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血管情况等因素,选择合适的针头和输液管,避免针头刺破血管或输液管堵塞。
3、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在输液过程中,护士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防止细菌感染。
4、调节输液速度:护士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药物的性质,合理调节输液速度,避免输液速度过快或过慢。
5、妥善固定针头:护士应妥善固定针头,避免针头移位或脱出。
6、加强患者教育:护士应向患者和家属讲解输液的注意事项,如不要随意调节输液速度、不要自行拔针等,以提高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
输液是临床治疗中常用的给药方式之一,它可以快速有效地将药物输送到患者体内,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在输液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可能会出现一些故障,影响输液的顺利进行,护士应加强对输液故障的观察和处理,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确保输液的安全和有效,护士还应加强对患者的教育和指导,提高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减少输液故障的发生。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