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导读: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个人信息泄露事件频发,个人隐私保护问题日益凸显,为加强个人信息保护,我国于2021年11月1日正式实施《个人隐私数据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以下是《条例》的主要内容解读。
适用范围
《条例》适用于在我国境内收集、使用、存储、处理、传输、公开、删除个人信息的组织和个人,包括但不限于政府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
个人信息定义
《条例》明确了个人信息的定义,即指与个人身份相关的各种信息,包括姓名、身份证号码、生物识别信息、通信记录、位置信息、交易信息等。
个人信息处理原则
1、合法、正当、必要原则:收集、使用个人信息应当具有明确、合法的目的,不得超出实现目的所必需的范围。
2、最小化原则:收集、使用个人信息应当限于实现处理目的所必需的范围。
3、明示原则:收集、使用个人信息应当以明示的方式告知个人,并取得个人同意。
4、安全原则:采取必要措施确保个人信息安全,防止个人信息泄露、篡改、毁损等。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个人信息处理规则
1、收集规则:收集个人信息时,应当告知个人收集的目的、方式、范围等信息,并取得个人同意。
2、使用规则:使用个人信息应当限于实现处理目的所必需的范围,不得擅自扩大使用范围。
3、传输规则:传输个人信息应当采取技术措施,确保传输过程中的安全。
4、公开规则:公开个人信息应当取得个人同意,并采取必要措施防止个人信息泄露。
5、删除规则:个人信息处理完成后,应当及时删除或者匿名化处理。
个人信息主体权利
1、查询权:个人信息主体有权查询自己的个人信息。
2、更正权:个人信息主体发现个人信息不准确、不完整的,有权要求更正。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3、删除权:个人信息主体有权要求删除自己的个人信息。
4、限制处理权:个人信息主体有权要求限制对个人信息的处理。
5、退出权:个人信息主体有权随时撤回同意。
法律责任
违反《条例》规定,未履行个人信息保护义务的,由有关主管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以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相关许可证。
《个人隐私数据保护条例》的出台,标志着我国个人信息保护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各级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都应高度重视个人信息保护工作,共同维护个人信息安全。
标签: #个人隐私数据保护条例最新全文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