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导读:
背景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政务数据在推动政府治理现代化、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政务数据安全风险也随之增加,为加强政务数据安全管理,确保政务数据安全,我国政府出台《政务数据安全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本文将深入解读《办法》的主要内容,以期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1、适用范围
《办法》适用于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所属部门、单位(以下简称“政务部门”)在收集、存储、使用、传输、处理、共享、开放政务数据过程中,应当遵守的数据安全管理制度。
2、数据分类分级
政务数据分为以下五类:
(1)公开类数据:指公开的、非敏感的政务数据。
(2)内部类数据:指在一定范围内公开的、非敏感的政务数据。
(3)受限类数据:指在一定范围内公开的、敏感的政务数据。
(4)内部受限类数据:指在一定范围内公开的、非常敏感的政务数据。
(5)秘密类数据:指涉及国家安全、公共利益、商业秘密等敏感信息的政务数据。
根据数据敏感程度,政务数据分为以下三个等级:
(1)一般数据:指公开类数据和内部类数据。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2)重要数据:指受限类数据和内部受限类数据。
(3)核心数据:指秘密类数据。
3、数据安全管理制度
(1)数据安全责任制度:政务部门应当建立健全数据安全责任制度,明确数据安全责任人,落实数据安全责任制。
(2)数据安全管理制度:政务部门应当制定数据安全管理制度,明确数据安全管理范围、安全措施、安全责任等内容。
(3)数据安全培训制度:政务部门应当对工作人员进行数据安全培训,提高数据安全意识。
(4)数据安全审计制度:政务部门应当定期开展数据安全审计,确保数据安全管理制度得到有效执行。
4、数据安全措施
(1)物理安全:政务部门应当对政务数据存储、传输、处理等场所进行物理安全防护,防止非法侵入、破坏、窃取等。
(2)网络安全:政务部门应当加强网络安全防护,防止网络攻击、病毒感染等。
(3)数据加密:政务部门应当对敏感政务数据进行加密存储、传输和处理,确保数据安全。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4)访问控制:政务部门应当对政务数据访问进行严格控制,防止非法访问。
(5)数据备份与恢复:政务部门应当定期对政务数据进行备份,确保数据安全。
5、数据共享与开放
(1)共享原则:政务数据共享应当遵循“最小化、必要化、合法化”的原则。
(2)共享流程:政务部门应当建立健全数据共享流程,明确共享条件、共享方式、共享范围等内容。
(3)开放原则:政务数据开放应当遵循“依法依规、安全可控、便民利企”的原则。
(4)开放流程:政务部门应当建立健全数据开放流程,明确开放条件、开放方式、开放范围等内容。
《政务数据安全管理办法》的出台,为政务数据安全管理提供了制度保障,各级政务部门应认真贯彻落实《办法》要求,加强数据安全管理,确保政务数据安全,为推动我国政府治理现代化、提升公共服务水平贡献力量。
标签: #政务数据安全管理办法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