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导读: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据已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资产,我国《数据保护条例》于2021年9月1日正式实施,旨在加强数据保护,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保护个人和组织的合法权益,本文将深入探讨数据保护条例的适用范围,包括覆盖领域、适用主体及国际影响等方面。
数据保护条例适用范围概述
1、覆盖领域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1)数据收集、存储、使用、加工、传输、提供、公开等活动
《数据保护条例》适用于在我国境内开展的数据处理活动,包括数据的收集、存储、使用、加工、传输、提供、公开等环节,这涵盖了数据从产生到消亡的整个生命周期。
(2)涉及个人信息的数据处理活动
《数据保护条例》特别强调对个人信息的保护,涉及个人信息的数据处理活动均适用该条例,个人信息包括姓名、身份证号码、生物识别信息、通信记录、位置信息、财产状况等。
(3)涉及敏感个人信息的数据处理活动
对于涉及敏感个人信息的处理活动,如宗教信仰、民族、基因、生物识别信息、医疗健康、金融账户等,条例规定更加严格,以保障个人隐私权益。
2、适用主体
(1)数据处理者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数据处理者是指对数据进行收集、存储、使用、加工、传输、提供、公开等活动的组织或个人,包括但不限于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政府部门等。
(2)数据处理者委托的数据处理者
数据处理者委托的数据处理者,如第三方服务提供商、承包商等,也适用《数据保护条例》。
(3)数据处理者合作的数据处理者
数据处理者与其他数据处理者合作,共同进行数据处理活动时,各方均需遵守《数据保护条例》。
3、国际影响
(1)提高我国数据保护水平
《数据保护条例》的实施,有助于提高我国数据保护水平,与国际数据保护标准接轨。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2)促进数据跨境流动
《数据保护条例》明确了数据跨境流动的规则,有利于促进数据跨境流动,同时保障国家安全和个人权益。
(3)推动全球数据治理
我国作为全球数据大国,积极参与全球数据治理,推动构建公平、合理、有效的全球数据治理体系。
《数据保护条例》的适用范围涵盖了数据处理的各个环节、各类主体以及国际层面,该条例的实施,有助于加强我国数据保护,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保障个人和组织的合法权益,在今后的工作中,各方应共同努力,确保《数据保护条例》得到全面、有效的贯彻落实。
标签: #数据保护条例适用范围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