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导读: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的广泛应用,个人信息泄露、滥用等问题日益突出,为保护公民个人信息权益,维护网络空间秩序,我国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数据隐私保护法规,本文将重点阐述我国数据隐私保护法规的依据及其规定。
我国数据隐私保护法规依据
1、宪法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十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的保护,除因国家安全或者追查刑事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机关或者检察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对通信进行检查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这一规定为我国数据隐私保护提供了宪法依据。
2、法律依据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以下简称《个人信息保护法》):该法于2021年6月1日起正式施行,是我国首部个人信息保护综合性法律,明确了个人信息保护的基本原则、个人信息处理规则、个人信息权益保护等内容。
(2)《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该法于2017年6月1日起正式施行,旨在保障网络安全,维护网络空间主权和国家安全、社会公共利益,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3)《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该法于2021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其中涉及个人信息保护的规定对个人信息权益的保护起到了重要作用。
3、行政法规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等级保护条例》:该条例于2017年6月1日起正式施行,明确了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对个人信息保护提出了具体要求。
(2)《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规定》:该规定于2020年10月1日起正式施行,对个人信息处理活动进行了规范,明确了个人信息处理者的义务。
4、部门规章依据
(1)《信息安全技术个人信息安全规范》:该规范于2017年6月1日起正式施行,对个人信息安全保护提出了具体要求。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2)《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该要求于2015年6月1日起正式施行,明确了网络安全等级保护的基本要求。
我国数据隐私保护法规规定
1、个人信息权益保护
(1)个人信息处理原则:合法、正当、必要;明确、同意;最少、必要;安全、可控。
(2)个人信息收集:收集个人信息应当明确告知收集目的、方式、范围、用途等,并经个人信息主体同意。
(3)个人信息使用:使用个人信息应当符合收集目的、范围、方式等,不得超出授权范围。
(4)个人信息存储:存储个人信息应当采取安全措施,防止信息泄露、损毁、丢失。
(5)个人信息删除:个人信息主体有权要求删除其个人信息,个人信息处理者应当及时响应。
2、个人信息跨境传输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1)个人信息跨境传输应当符合国家网信部门的规定。
(2)个人信息处理者应当采取必要措施,确保个人信息跨境传输的安全。
3、个人信息保护责任
(1)个人信息处理者应当建立健全个人信息保护制度,明确个人信息保护责任。
(2)个人信息处理者应当对个人信息保护工作进行监督、检查,确保个人信息保护制度落实。
(3)个人信息处理者违反个人信息保护规定的,应当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我国数据隐私保护法规依据多元,涵盖了宪法、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等多个层面,这些法规对个人信息权益保护、个人信息处理活动、个人信息跨境传输等方面进行了明确规定,为我国数据隐私保护提供了有力保障,在信息时代,我们要深入学习、宣传、贯彻这些法规,共同维护网络空间秩序,保护个人信息权益。
标签: #数据隐私保护法规依据是什么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