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导读:
最新规定概述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个人信息泄露事件频发,严重侵犯了公民的合法权益,为了加强个人信息保护,我国于2021年6月10日颁布了《个人信息保护法》(以下简称《法案》),自2021年11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是我国首部专门针对个人信息保护的综合性法律,对于规范个人信息处理活动、保护个人信息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1、明确个人信息定义:个人信息是指以电子或者其他方式记录的能够单独或者与其他信息结合识别特定自然人的各种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证件号码、生物识别信息、住址、电话号码等。
2、严格个人信息处理规则:个人信息处理者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原则,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和双方的约定,处理个人信息。
3、明确个人信息主体权利:个人信息主体享有知情权、选择权、更正权、删除权、查询权、复制权、撤回同意权等权利。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4、规定个人信息处理原则:个人信息处理者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原则,遵循最少、必要原则,遵循明确、合理原则,遵循安全、保密原则,遵循个人信息主体同意原则。
5、强化个人信息保护责任:个人信息处理者应当建立健全个人信息保护制度,采取必要措施保障个人信息安全,防止个人信息泄露、损毁、篡改等。
6、建立个人信息保护投诉举报制度:个人信息主体对个人信息处理活动有异议的,可以向个人信息处理者投诉、举报;对个人信息处理者的处理活动有异议的,可以向有关主管部门投诉、举报。
7、加强个人信息跨境传输监管:个人信息处理者向境外传输个人信息的,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原则,并采取必要措施保障个人信息安全。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8、明确法律责任:违反《法案》规定,个人信息处理者未履行个人信息保护义务的,由有关主管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没收违法所得,可以并处五十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暂停相关业务或者停业整顿,直至吊销营业执照。
应对策略
1、提高个人信息保护意识:公民应加强个人信息保护意识,合理使用个人信息,避免泄露。
2、选择正规平台:在使用互联网服务时,选择正规、有保障的平台,降低个人信息泄露风险。
3、关注个人信息保护法规:了解《法案》等个人信息保护法规,依法维护自身权益。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4、谨慎授权:在授权第三方使用个人信息时,仔细阅读授权协议,了解授权范围和用途。
5、保存证据:在个人信息泄露事件发生后,及时保存相关证据,为维权提供依据。
个人信息隐私保护法最新规定的实施,对于加强个人信息保护、维护公民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意义,公民、企业和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共同构建个人信息保护的良好环境。
标签: #个人信息隐私保护法最新规定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