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导读: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个人信息泄露事件频发,个人隐私数据安全问题日益凸显,为加强个人隐私数据保护,我国于2021年9月1日起正式实施《个人隐私数据安全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本文将从《办法》的主要内容、实施背景、意义等方面进行解读。
1、明确个人信息定义
《办法》明确了个人信息的定义,包括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证件号码、生物识别信息、住址、电话号码、电子邮箱、健康信息、财务信息、行踪信息等能够单独或者与其他信息结合识别特定自然人的各种信息。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2、规范个人信息收集、使用、存储、传输、删除等环节
《办法》对个人信息收集、使用、存储、传输、删除等环节进行了规范,要求个人信息处理者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不得过度收集个人信息,不得将个人信息用于法定之外的用途。
3、加强个人信息主体权利保护
《办法》明确了个人信息主体的权利,包括知情权、选择权、更正权、删除权、查询权等,并规定了个人信息处理者应当保障个人信息主体行使上述权利。
4、强化个人信息安全监管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办法》明确了个人信息安全监管部门的职责,要求监管部门加强对个人信息处理活动的监管,对违反《办法》的行为进行查处。
实施背景
近年来,我国个人信息泄露事件频发,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在此背景下,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个人信息保护工作,于2017年启动了《个人信息保护法》的立法工作,经过反复修改和完善,2021年8月20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个人信息保护法》,并于2021年9月1日起正式实施。
意义
1、提高个人信息保护水平
《办法》的实施,将有助于提高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水平,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2、促进数字经济健康发展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个人信息是数字经济的重要基础资源。《办法》的实施,将有助于规范个人信息处理活动,促进数字经济健康发展。
3、提升国家治理能力
《办法》的实施,有助于提升我国个人信息安全监管能力,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个人隐私数据安全管理办法》的实施,标志着我国个人信息保护工作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办法》精神,切实加强个人信息保护,为人民群众创造一个安全、可靠的个人信息环境。
标签: #个人隐私数据安全管理办法规定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