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导读: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据已成为国家战略资源和重要资产,为加强数据安全管理,保障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我国制定了《数据安全分类实施办法》,本文将详细解读该办法,包括分类标准、实施流程及保障措施。
数据安全分类标准
1、根据数据的重要性,将数据分为以下四类:
(1)国家核心数据:涉及国家安全、政治稳定、社会秩序、经济安全、文化传承等核心利益的数据。
(2)重要数据:涉及国家安全、公共利益、行业利益等较为重要的数据。
(3)一般数据:涉及公民个人信息、企业商业秘密等一般性数据。
(4)公开数据:可以公开获取、传播的数据。
2、根据数据泄露可能带来的危害程度,将数据分为以下三个等级:
(1)严重危害:数据泄露可能导致国家安全、社会公共利益、行业利益遭受严重损害。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2)较大危害:数据泄露可能导致国家安全、社会公共利益、行业利益遭受较大损害。
(3)一般危害:数据泄露可能导致国家安全、社会公共利益、行业利益遭受一般损害。
数据安全分类实施流程
1、数据识别:组织或个人对其拥有的数据进行识别,确定数据类别和等级。
2、数据分类:根据数据识别结果,对数据进行分类。
3、数据安全风险评估:对数据进行安全风险评估,确定数据安全保护措施。
4、数据安全保护措施实施:根据数据安全风险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的数据安全保护措施。
5、数据安全监督与检查:对数据安全保护措施实施情况进行监督与检查,确保数据安全。
6、数据安全事件处理:发生数据安全事件时,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减轻危害。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数据安全分类保障措施
1、建立健全数据安全管理制度:明确数据安全管理职责,制定数据安全管理制度,确保数据安全。
2、加强数据安全技术保障:采用先进的数据安全技术,提高数据安全防护能力。
3、加强数据安全人才队伍建设:培养数据安全专业人才,提高数据安全管理水平。
4、加强数据安全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数据安全意识,营造良好的数据安全氛围。
5、加强数据安全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国际数据安全规则制定,推动数据安全国际合作。
《数据安全分类实施办法》的出台,为我国数据安全管理提供了有力保障,各级组织和个人应高度重视数据安全,切实加强数据安全管理,共同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
标签: #数据安全分类实施办法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