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导读: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据已成为企业、组织乃至国家的重要资产,数据安全事件频发,给信息安全带来了严峻挑战,为了有效保障数据安全,我国制定了《数据安全分类分级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本文将从《标准》的背景、分类分级原则、分类分级方法等方面进行深入解析,以期为我国数据安全工作提供参考。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背景
近年来,我国网络安全事件频发,涉及国家关键信息基础设施、重要行业和企业等多个领域,为应对数据安全风险,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数据安全工作,于2017年发布了《网络安全法》,明确了数据安全保护的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为进一步细化数据安全分类分级标准,我国于2020年发布了《数据安全分类分级标准》。
分类分级原则
1、遵循法律法规:依据《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确保数据安全分类分级标准的合法性和合规性。
2、结合实际需求:充分考虑我国数据安全现状和实际需求,确保分类分级标准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3、分级保护:根据数据安全风险等级,采取相应的安全保护措施,实现分级保护。
4、动态调整:根据数据安全形势的变化,适时调整数据安全分类分级标准。
分类分级方法
1、分类依据
(1)数据类型:根据数据本身的性质、特点进行分类,如个人信息、商业秘密、敏感个人信息等。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2)数据来源:根据数据来源渠道进行分类,如内部数据、外部数据等。
(3)数据重要性:根据数据对企业、组织或国家的重要性进行分类,如关键数据、重要数据、一般数据等。
2、级别划分
根据数据安全风险等级,将数据分为四个级别:
(1)特别重要数据:指涉及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公共利益等方面的数据,具有极高的安全风险。
(2)重要数据:指对企业、组织或国家具有重要价值的数据,具有较高的安全风险。
(3)一般数据:指对企业、组织或国家有一定价值的数据,具有较低的安全风险。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4)不重要数据:指对企业、组织或国家无重要价值的数据,安全风险较低。
3、级别确定
(1)依据数据类型、来源、重要性等因素,确定数据的安全风险等级。
(2)根据数据安全风险等级,将数据划分为相应级别。
《数据安全分类分级标准》的出台,为我国数据安全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各级政府、企业、组织应认真贯彻落实《标准》,加强数据安全保护,确保数据安全风险得到有效控制,随着数据安全形势的变化,应及时调整和完善数据安全分类分级标准,以适应新形势下的数据安全需求。
标签: #数据安全分类分级标准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