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导读: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据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资源,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数据安全问题,于2021年6月1日正式实施《数据安全法》(以下简称《数据安全法》),该法旨在全面规范数据处理活动,加强数据安全保护,促进数据开发利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保护个人、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以下是《数据安全法》的核心要点解析: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数据安全定义与原则
《数据安全法》明确了数据安全的定义,即指通过采取必要措施,确保数据在收集、存储、使用、加工、传输、提供、公开等过程中不被非法获取、篡改、泄露、损毁、非法提供,保障数据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确立了数据安全保护的基本原则:
1、依法保护:数据安全保护工作应当依法进行,尊重和保障个人、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2、安全责任:数据处理者应当对其数据处理活动承担安全责任。
3、风险评估:数据处理者在数据处理活动前,应当进行数据安全风险评估,并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
4、信息共享:国家建立数据安全信息共享机制,促进数据安全信息交流与合作。
5、保障权益:在数据安全保护工作中,应当尊重和保护个人、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数据分类分级与保护
《数据安全法》将数据分为个人信息数据、重要数据、一般数据三类,并根据数据的重要性、敏感程度和影响范围进行分级,数据处理者应当根据数据分类分级要求,采取相应的安全保护措施。
1、个人信息数据:个人信息数据是指涉及个人身份、财产、健康状况、社会关系等信息的数据,数据处理者应当依法收集、使用、存储、传输个人信息数据,并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保护个人信息数据安全。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2、重要数据:重要数据是指关系国家安全、经济安全、社会稳定、公共利益的数据,数据处理者应当对重要数据进行安全评估,并采取相应的安全保护措施。
3、一般数据:一般数据是指除个人信息数据、重要数据以外的其他数据,数据处理者应当依法收集、使用、存储、传输一般数据,并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保护数据安全。
数据处理活动规范
《数据安全法》对数据处理活动进行了规范,包括:
1、数据收集:数据处理者应当明确收集数据的范围、目的和方式,并告知数据主体。
2、数据存储:数据处理者应当采取必要措施,确保数据存储安全,防止数据泄露、损毁、篡改。
3、数据使用:数据处理者应当依法、合规使用数据,不得超越收集目的使用数据。
4、数据传输:数据处理者应当采取必要措施,确保数据传输安全,防止数据泄露、损毁、篡改。
5、数据公开:数据处理者应当依法公开数据,并采取必要措施,防止数据泄露、损毁、篡改。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法律责任与监督管理
《数据安全法》明确了数据处理者的法律责任,包括:
1、违反数据安全法律法规,造成数据泄露、损毁、篡改等后果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数据处理者未履行数据安全保护义务,造成数据泄露、损毁、篡改等后果的,依法承担行政责任。
3、数据处理者违反数据安全法律法规,造成数据泄露、损毁、篡改等后果,给他人造成损害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国家建立了数据安全监督管理制度,对数据处理活动进行监督检查,确保数据安全法律法规得到有效执行。
《数据安全法》的出台,标志着我国数据安全保护工作迈入了新的征程,我们要认真学习、宣传、贯彻《数据安全法》,切实加强数据安全保护,为我国数据安全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标签: #数据安全法要点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