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导读: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数据已成为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战略资源,为了保障数据安全,我国于2021年6月1日起正式施行《数据安全法》(以下简称“《数据安全法》”),作为我国数据安全领域的首部综合性法律,《数据安全法》对于规范数据处理活动、保障数据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从《数据安全法》的解读、实施要点等方面进行深入剖析。
《数据安全法》的解读
1、立法目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数据安全法》的立法目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1)保障数据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
(2)规范数据处理活动,促进数据开发利用;
(3)保护个人、组织的数据权益,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2、适用范围
《数据安全法》适用于在我国境内开展数据处理活动的组织和个人,包括但不限于数据处理主体、数据处理者、数据处理提供者等。
3、法律责任
《数据安全法》明确了数据处理活动中的法律责任,包括但不限于:
(1)违反数据安全要求,造成数据泄露、损毁、丢失等后果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2)违反数据安全要求,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3)违反数据安全要求,造成他人损害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数据安全法》的实施要点
1、数据分类分级
《数据安全法》要求数据处理主体对数据进行分类分级,根据数据的安全等级采取相应的安全保护措施,数据处理主体应按照国家有关标准,对数据进行分析、评估,确定数据的安全等级。
2、数据安全风险评估
数据处理主体应定期对数据处理活动进行安全风险评估,及时发现和消除数据安全隐患,对于重要数据,应建立专门的安全风险评估机制。
3、数据安全保护措施
《数据安全法》要求数据处理主体采取以下数据安全保护措施:
(1)建立数据安全管理制度,明确数据安全责任;
(2)采取技术措施,确保数据安全;
(3)对数据进行加密、脱敏等处理,防止数据泄露;
(4)对数据传输、存储、处理等环节进行安全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安全事件。
4、数据安全事件处置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数据处理主体应建立数据安全事件处置机制,对发生的数据安全事件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置,应按照国家有关要求,向相关部门报告数据安全事件。
5、个人信息保护
《数据安全法》对个人信息保护提出了明确要求,数据处理主体应采取以下措施:
(1)明确个人信息收集、使用、存储、传输等环节的安全要求;
(2)对个人信息进行分类管理,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3)告知个人信息主体其权利和义务,取得其同意;
(4)对个人信息进行安全监测,防止个人信息泄露、损毁、丢失。
《数据安全法》的出台,标志着我国数据安全法治建设迈上新台阶,各数据处理主体应认真学习贯彻《数据安全法》,切实履行数据安全责任,共同维护国家数据安全。
标签: #数据安全法解读的公需课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