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个人信息泄露事件频发,公民的隐私权益受到严重侵害,为加强个人信息保护,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2021年8月20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以下简称《个人信息保护法》),本文将对《个人信息保护法》进行全文解读,以帮助广大读者了解该法律的内涵与要求。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1、适用范围
《个人信息保护法》适用于在中国境内处理个人信息的活动,以及处理个人信息且个人信息主体在中国境内或者境外均受到保护的境外活动。
2、定义
(1)个人信息:指以电子或者其他方式记录的能够单独或者与其他信息结合识别特定自然人的各种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证件号码、生物识别信息、住址、电话号码、电子邮箱、健康信息、行踪信息等。
(2)个人信息处理:指对个人信息进行收集、存储、使用、加工、传输、提供、公开、删除等操作。
3、个人信息处理原则
(1)合法、正当、必要原则:处理个人信息应当具有明确、合理的目的,并限于实现处理目的所必需的范围。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2)最小化原则:处理个人信息应当限于实现处理目的所必需的个人信息类型和范围。
(3)公开、透明原则:个人信息处理者应当采取必要措施,公开其处理个人信息的规则、目的、范围、方式和期限等。
(4)安全原则:个人信息处理者应当采取必要措施,确保个人信息的安全,防止个人信息泄露、篡改、损毁等。
4、个人信息处理者的义务
(1)告知义务:个人信息处理者应当向个人信息主体告知处理个人信息的规则、目的、范围、方式和期限等。
(2)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合法性义务:个人信息处理者应当依法收集、使用个人信息,不得非法收集、使用个人信息。
(3)个人信息主体权利保护义务:个人信息处理者应当采取措施保障个人信息主体的知情权、选择权、更正权、删除权等权利。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4)个人信息安全保护义务:个人信息处理者应当采取必要措施,确保个人信息的安全,防止个人信息泄露、篡改、损毁等。
5、个人信息处理者的法律责任
(1)违反个人信息保护法规定,侵害个人信息主体合法权益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2)违反个人信息保护法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3)个人信息处理者未履行个人信息保护义务,造成个人信息主体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个人信息保护法》的出台,标志着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法律体系的基本形成,该法对个人信息处理者的义务、个人信息主体的权利等方面进行了明确规定,为个人信息保护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应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个人信息保护法》,共同构建安全、健康的数字环境。
标签: #隐私保护法最新消息全文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