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导读:
《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加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根据国家和省、市有关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按照“政府主导、群众参与、社会协同、市场化运作”的原则,建立健全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长效机制,确保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安全运行、充分发挥效益。
管护范围
本方案所称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一)农村道路:包括县道、乡道、村道及其附属设施。
(二)农村水利设施:包括水库、塘坝、渠道、泵站、水闸等及其附属设施。
(三)农村电力设施:包括变电站、输电线路、配电线路、变压器等及其附属设施。
(四)农村通信设施:包括移动基站、通信光缆、通信电缆等及其附属设施。
(五)农村环境卫生设施:包括垃圾收集设施、污水处理设施、公共厕所等及其附属设施。
(六)农村文化体育设施:包括文化活动中心、农家书屋、体育健身器材等及其附属设施。
(七)农村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设施:包括学校、幼儿园、卫生室、敬老院等及其附属设施。
管护责任
(一)明确政府责任,市、县(市、区)政府是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的责任主体,负责制定管护政策、规划和标准,统筹协调相关部门和乡镇(街道)开展管护工作,安排管护资金,监督检查管护情况。
(二)落实乡镇(街道)责任,乡镇(街道)政府是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的直接责任主体,负责组织实施本辖区内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日常管护工作,建立健全管护制度,落实管护人员,加强对管护工作的监督检查。
(三)明确村集体责任,村集体是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的主体之一,负责组织村民参与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管护工作,制定村规民约,督促村民爱护公共基础设施,协调解决管护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四)引导社会参与,鼓励和引导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通过捐赠、投资、志愿服务等方式参与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管护工作,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管护的良好氛围。
管护方式
(一)市场化运作,对于具备市场化运作条件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通过公开招标、委托经营等方式,引入专业的管护企业或社会组织进行管护,提高管护效率和质量。
(二)专业化管护,对于专业性较强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如水利设施、电力设施等,由专业的管护队伍进行管护,确保设施安全运行。
(三)村民自治管护,对于受益范围较小、群众需求较集中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如农村环境卫生设施、文化体育设施等,由村民通过成立村民理事会等方式进行自主管护,提高群众参与度和积极性。
(四)政府购买服务,对于一些政府难以直接管护或需要专业技术支持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专业的管护企业或社会组织进行管护,提高管护水平。
管护资金
(一)加大财政投入,市、县(市、区)政府要将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资金纳入财政预算,逐年增加投入,确保管护工作的正常开展。
(二)整合各类资金,要整合农业综合开发、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等各类资金,用于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管护。
(三)鼓励社会资本投入,要通过出台优惠政策等方式,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管护,拓宽管护资金来源渠道。
(四)加强资金管理,要建立健全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资金管理制度,加强对资金的使用管理和监督检查,确保资金安全、合理、有效使用。
监督考核
(一)建立监督机制,要建立健全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监督机制,加强对管护工作的日常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管护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二)加强考核评价,要建立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考核评价机制,定期对乡镇(街道)、村集体和管护企业或社会组织的管护工作进行考核评价,考核结果作为拨付管护资金和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
(三)严肃责任追究,对在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工作中存在失职、渎职行为的单位和个人,要依法依规严肃追究责任。
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市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市农业农村局、市财政局、市水利局、市交通运输局、市住建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生态环境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教育局、市民政局、市卫生健康委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全市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工作。
(二)强化部门协作,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加强协作配合,共同做好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工作。
(三)加强宣传引导,要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的重要意义,提高群众的参与意识和责任感,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和参与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的良好氛围。
(四)开展试点示范,要选择部分乡镇(街道)开展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试点工作,探索总结经验做法,逐步推广应用。
加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的重要保障,我们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投入力度,创新管护方式,完善工作机制,确保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安全运行、充分发挥效益,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