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导读: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据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资源,在享受数据红利的同时,个人信息泄露、滥用等问题也日益凸显,为保护个人信息安全,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我国于2021年6月10日颁布了《数据隐私保障法》(以下简称《法案》),本文将全面解析《法案》的主要内容,以期为广大读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法案》的立法背景与目的
1、立法背景
近年来,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法律法规体系不断完善,但个人信息泄露、滥用等现象依然严重,个人信息保护法律法规在执行过程中存在漏洞,导致部分企业和个人缺乏有效的约束;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个人信息保护面临新的挑战。
2、立法目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法案》的颁布旨在加强个人信息保护,规范数据处理活动,促进个人信息合理利用,保障个人权益,维护网络空间秩序,促进数字经济健康发展。
1、适用范围
《法案》适用于在我国境内收集、使用、存储、处理、传输、公开、删除个人信息的活动,以及跨境提供个人信息。
2、个人信息定义
《法案》明确了个人信息的定义,包括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证件号码、生物识别信息、住址、电话号码、电子邮箱、网络身份标识等信息。
3、个人信息处理原则
《法案》明确了个人信息处理的原则,包括合法、正当、必要原则,明确告知原则,最小化原则,保护权益原则,安全可控原则等。
4、个人信息处理规则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法案》对个人信息处理活动进行了详细规定,包括:
(1)收集个人信息:个人信息处理者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不得超出处理目的所必需的范围收集个人信息。
(2)使用个人信息:个人信息处理者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不得超出收集目的和使用范围使用个人信息。
(3)存储个人信息:个人信息处理者应当采取技术措施和其他必要措施,确保个人信息的安全。
(4)传输个人信息:个人信息处理者应当采取技术措施和其他必要措施,确保个人信息在传输过程中的安全。
(5)公开个人信息:个人信息处理者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不得公开个人信息。
(6)删除个人信息:个人信息处理者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在个人信息不再需要时删除个人信息。
5、个人信息权益保护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法案》明确了个人信息权益保护措施,包括:
(1)个人信息主体权利:个人信息主体有权了解、查询、更正、删除自己的个人信息。
(2)个人信息处理者义务:个人信息处理者应当采取必要措施,保障个人信息主体权利的实现。
(3)个人信息保护责任:个人信息处理者应当承担因违反《法案》规定而导致的损害赔偿责任。
《数据隐私保障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个人信息保护工作迈上了新的台阶,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应深入学习《法案》精神,切实加强个人信息保护,共同营造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
标签: #数据隐私保障法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