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馆数据库管理办法最新版发布,旨在规范数据库管理,实施细则与操作指南同步推出,以提升档案馆数据安全性、可靠性与高效性。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档案馆数据库的建设和管理,确保档案信息的完整、准确、安全,提高档案利用效率,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档案馆工作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各级档案馆及其下属的档案数据库管理系统。
第三条 档案数据库管理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合法性原则:确保档案信息的收集、整理、存储、利用等环节符合国家法律法规;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二)真实性原则:保证档案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三)安全性原则:加强档案信息的安全防护,防止信息泄露、篡改和丢失;
(四)便捷性原则:提高档案信息的检索、查询和利用效率;
(五)可持续发展原则:不断优化数据库结构,提升档案信息的管理水平。
第二章 数据库建设
第四条 档案数据库建设应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一)需求分析:根据档案馆工作需要,确定数据库的功能、规模和结构;
(二)系统设计:依据需求分析,设计数据库的物理结构和逻辑结构;
(三)系统开发:按照系统设计,进行数据库的编码、测试和部署;
(四)系统运维:定期对数据库进行维护、升级和优化。
第五条 档案数据库应具备以下功能:
(一)档案信息收集:实现档案信息的自动采集、手动录入和上传下载;
(二)档案信息整理:对收集到的档案信息进行分类、编目、归档和存储;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三)档案信息检索:提供多种检索方式,如关键词检索、分类检索、全文检索等;
(四)档案信息利用:实现档案信息的在线浏览、下载、打印和复制等功能;
(五)档案信息安全:采用加密、访问控制、备份恢复等技术,保障档案信息安全。
第三章 数据库管理
第六条 档案数据库管理应遵循以下规定:
(一)管理员职责:档案馆应设立专门的管理员负责数据库的日常管理工作,包括用户管理、权限设置、数据备份等;
(二)用户管理:根据工作需要,为档案利用者分配账号和权限,确保用户能够按照规定访问和使用档案信息;
(三)权限设置:根据不同用户的需求,设置相应的访问权限,包括浏览、查询、下载、打印等;
(四)数据备份:定期对数据库进行备份,确保在数据丢失或损坏时能够及时恢复;
(五)数据清理:定期清理数据库中的无效、过期或重复信息,保持数据库的整洁和高效。
第七条 档案数据库的运行维护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系统监控:实时监控数据库的运行状态,及时发现并解决系统故障;
(二)性能优化:定期对数据库进行性能优化,提高查询、检索和访问速度;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三)数据迁移:在系统升级或更换硬件设备时,确保档案数据的安全迁移;
(四)系统升级:根据档案馆工作需要,定期对数据库进行升级,以适应新技术的发展。
第四章 数据库安全
第八条 档案数据库安全应包括以下措施:
(一)物理安全:确保数据库服务器等硬件设备的安全,防止盗窃、破坏等事件发生;
(二)网络安全:采用防火墙、入侵检测等网络安全技术,防止网络攻击和病毒入侵;
(三)数据安全:对数据库进行加密,防止数据泄露、篡改和丢失;
(四)备份安全:对数据库进行定期备份,并确保备份的安全性。
第五章 附则
第九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原有相关规定与本办法不一致的,以本办法为准。
第十条 本办法由档案馆负责解释。
第十一条 各级档案馆应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并报上级档案管理部门备案。
标签: #管理办法实施细则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