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指南详细介绍了静脉给药技术的操作步骤,同时针对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策略进行详解,并附流程图,以指导临床实践,确保患者安全。
本文目录导读:
静脉给药技术操作
1、准备工作
(1)核对医嘱:确认患者信息、药物名称、剂量、给药途径等。
(2)准备药物及器材:根据医嘱准备所需药物,并检查注射器、针头、输液器等器材是否完好。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3)患者准备:向患者解释操作目的,取得患者同意,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
2、操作步骤
(1)选择静脉:根据药物性质、患者病情及血管条件,选择合适的静脉。
(2)消毒:用无菌棉球蘸取75%酒精,对穿刺部位进行消毒,范围约为5cm×5cm。
(3)穿刺:持针与皮肤呈15°~30°角进针,快速刺入静脉。
(4)抽血回血:待回血后,调整针头位置,确保针头在静脉内。
(5)固定针头:用无菌纱布或胶布固定针头,防止针头滑出。
(6)连接输液器:将输液器连接至针头,调整滴速。
(7)观察: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注意输液速度、穿刺部位有无渗血、肿胀等。
3、结束工作
(1)拔针:完成输液后,用无菌棉球按压穿刺点,拔出针头。
(2)处理用物:将使用过的针头、输液器等放入锐器盒,其他用物按要求处理。
并发症预防措施
1、感染
(1)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避免交叉感染。
(2)加强患者教育,提高患者自我防护意识。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3)定期更换无菌敷料,保持穿刺部位清洁。
2、静脉炎
(1)合理选择静脉,避免反复在同一静脉进行穿刺。
(2)掌握正确的穿刺技巧,减少对血管壁的损伤。
(3)适当调整滴速,避免长时间输注高渗或刺激性药物。
3、药物外渗
(1)根据药物性质,选择合适的静脉。
(2)掌握正确的穿刺技巧,避免针头刺破血管。
(3)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发现药物外渗情况。
4、静脉栓塞
(1)加强患者教育,提高患者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认识。
(2)鼓励患者进行适当运动,促进血液循环。
(3)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减少下肢静脉压力。
并发症处理流程
1、感染
(1)局部感染:用生理盐水冲洗穿刺点,给予抗生素治疗。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2)全身感染:根据感染病原体,给予相应抗生素治疗。
2、静脉炎
(1)抬高患肢,减少静脉压力。
(2)给予抗炎、止痛药物。
(3)局部热敷,促进血液循环。
3、药物外渗
(1)立即停止输液,拔出针头。
(2)局部冷敷,减少药物扩散。
(3)根据药物性质,给予相应处理。
4、静脉栓塞
(1)立即停止输液,通知医生。
(2)给予抗凝、溶栓治疗。
(3)加强患者教育,预防再次发生。
静脉给药技术在临床护理中具有重要意义,护理人员应熟练掌握操作技巧,加强并发症预防与处理,确保患者安全。
标签: #并发症预防策略
评论列表